叶定伟教授:前列腺癌诊疗新策略来了!
7月8日,第三届泌尿肿瘤MDT浦江论坛如期而至,外科、内科、放射科、病理科的大咖们齐聚一堂,有前沿也有实操,有“共识”更不缺“分歧”,各种观点与思想的碰撞,可谓“精彩绝伦”!
作为老朋友,医学界再次采访了论坛的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叶定伟教授。我们问了他下面这些问题,你感兴趣吗?
精准影像引导下的前列腺癌治疗新模式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有啥特别?
前列腺癌的诊疗还存在什么难题和挑战?
MDT论坛开到第三届了,本次论坛上的MDT模式与传统的MDT有何不同呢?
为何要应用PSMA这项新技术?它有啥特别?
前列腺癌已成为男性患者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速最快的疾病,准确的诊断和分期对前列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经直肠超声、MRI、骨扫描、PET/CT等影像技术是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分期的常规手段,但这些常规影像技术已经无法真正满足前列腺癌临床诊疗的需求。
对于前列腺原发灶的检查,MRI的敏感性为61%;对于区域淋巴结的检查,MRI和[11C]胆碱PET/CT的敏感性均为60%左右;而通过骨扫描和[11C]胆碱PET/CT检查骨转移病灶的敏感性也仅为59%、84%。
换言之,大约40%的可切除病灶(包括前列腺、淋巴结)无法通过常规影像技术检出,这些未检出病灶很可能构成了肿瘤复发的根源。
PSMA是存在于前列腺腺上皮细胞膜的固有膜蛋白,在前列腺癌细胞的表达增加100~1000倍,尤其在晚期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表达增加。
已有研究表明,在进展为CRPC的过程中,很多前列腺癌细胞可能丢失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但PSMA仍然得以保留,故PSMA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前列腺癌分子影像靶标。相较于传统影像技术,PSMA分子影像技术具有更高的检测效力。
叶定伟教授介绍,2015年10月开始应用99mTC标记的PSMA-SPECT/CT用于前列腺癌转移灶检测以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为300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该检查。同传统影像学检查相比,诊断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相对提高;尤其对于体积较小,PSA水平较低的前列腺癌转移灶,诊断价值更大。
此外,还有助于鉴别多脏器恶性肿瘤患者转移灶的病理来源。最为重要的是,在进行手术时,医生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准确判定淋巴结转移范围,提高淋巴清除率,减少外周组织损伤,进而提高肿瘤患者的预后。
术后病理证实,PSMA-SPECT/CT检查对于前列腺癌转移灶同手术病理诊断一致性高,可以用于精准指导手术治疗。所以说,未来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策略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