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肛瘘太棘手,何不来尝试下虚实结合挂线术?
治疗高位肛瘘,如果遵循敞开原则,势必切断括约肌,损伤肛直环,这是临床医生不愿意面对的两难选择……
如果把直肠到肛门视为人体的“下水道”,那么肛瘘就是下水道壁“腐蚀”后,形成的非常规下水口——
它避开肛管和直肠“另辟奚径”,打通肛周皮肤,形成一条直接通往体外的小管道,导致了部分排泄物和分泌物(包括脓液)的跑冒滴漏。
瘘管外口暂时封闭会引起脓液积存,导致局部肿胀、疼痛;而外口溃烂敞开,患处易反复感染、溃烂和肉芽组织增生。
那么,如何清除这个令人头痛的“漏点”呢?
因为肛瘘不能自愈,所以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原则是敞开瘘管,便于脓肿、坏死组织液化-引流-脱落。
而高位肛瘘的病灶位于肛直环以上,并穿行了整个括约肌,如果遵循敞开原则,则势必要切断括约肌,损伤肛直环,这是临床医生万分不愿意面对的两难选择——
因为简单粗暴的完全切断括约肌,势必损伤肛直环,使患者直接失去对肛门的控制力;肛直环愈合后会形成瘢痕和沟槽样畸形,导致不完全性的肛门失禁和直肠脱出,肠液、肠气和稀便可能会随时流出。
老一辈的创新——传统挂线术
我国关于肛瘘的挂线疗法,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元代——
《永类钤方》(李仲南、孙允贤著)中有明确记载,后又被明代的徐春甫引用于他所著的《古今医统》里。在上述医著中指出,挂线疗法应“用芫根煮线”,“用草探一孔,引线系肠外,坠铅锤悬……”,“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既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孔,鹅管内消”,“线落日期,在疮远近,或旬日半月,不出二旬”。
这里的“鹅管”就是指肛瘘,但这一古老的手术方法前后需要一到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患者极度痛苦,最终无法普及。
现代临床普遍采取的高位肛瘘挂线手术疗法有以下两种:
麻醉下用探针从外口插入,顺瘘管经内口穿出,在内口端探针上缚一橡皮筋,然后将橡皮筋从内口经瘘管在外口引出;切开内外口之间的皮肤,拉紧橡皮筋进行结扎。
这种手术方法需要在术后每周进行一次紧线,反复三四次,至瘘管被完全切开,橡皮筋脱落为止,留下敞开的创面逐渐愈合。
这种方式疗程1-2个月,反复3-4次紧线,且没有真正解决对肛直环的损害。
临床上还研究出了一种虚挂线的手术方法,这种手术方法仅采用橡皮筋挂入瘘管及感染间隙进行引流,待瘘管和感染间隙被肉芽填满以后,抽去橡皮筋。
但是由于瘘管内口与坏死腔隙之间的压力不均,极易导致引流不完全以及粪渣、细菌的残留,且创面愈合缓慢,肛瘘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