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健客资讯 > 保健 > 家庭保健 > FSGS(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的定义、分类及发病机制

FSGS(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的定义、分类及发病机制

2018-01-23 来源:肾上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联盟
摘要:FSGS指一种肾脏病理形态,而非一个疾病,表现为光镜下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系膜基质增多伴毛细血管腔闭塞、硬化、玻璃样变、泡沫细胞、节段性瘢痕形成、球囊粘连)。

  FSGS的定义

  FSGS指一种肾脏病理形态,而非一个疾病,表现为光镜下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系膜基质增多伴毛细血管腔闭塞、硬化、玻璃样变、泡沫细胞、节段性瘢痕形成、球囊粘连)。

        PAS染色,大箭头部位为系膜基质增多、管腔逐渐闭塞。小箭头为节段硬化部位足细胞病变、增多。

  FSGS的分类

  ①根据病理形态分类:

  塌陷性,顶端型,细胞型(至少1个肾小球存在节段毛细血管内增生),门部型(≥50%的节段硬化在门部),除外上述4型后诊断为非特殊型。

  FSGS肾移植后复发表现为相同的病理类型,提示此分类存在一定的意义。

  而且个别研究观察到各型存在差异:顶端型和塌陷型蛋白尿更多;顶端型肾小管间质损伤最轻、肾功能最好、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最好;塌陷型肾脏预后最差。

  目前此分类方式逐渐已被部分病理学家放弃,认为此分型对临床意义不大。

  但比较特殊的是塌陷性,目前在非裔黑人发现其发病与APOL1基因突变相关,有特殊的临床、发病机制和预后,而且部分塌陷性肾小球病无节段硬化,所以目前倾向将其单独出来一个疾病:塌陷性肾小球病。

  ②根据发病机制,将FSGS分为4类:

  原发性(原发足细胞病),遗传性,适应性,修复性;

  适应性和修复性FSGS即“继发性FSGS”。这是目前相对比较提倡的分类方式。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FSGS的发病机制。

  FSGS的发病机制

  ①原发性:

  目前大家公认其发病机制为,循环中某种致病因子引起足细胞损伤。现在已经发现的一种循环因子为suPAR(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活化受体)。suPAR通过与足细胞上的αVβ3整合素结合来影响足突的成熟、粘附在GBM,部分研究发现其在原发性FSGS中水平升高、肾病综合征缓解时suPAR水平下降、移植前suPAR水平更高者易复发,但也有部分研究结果与上述相反。

  在原发性FSGS发现的另一发病机制为microRNA-193a,其可抑制足细胞内WT1的信使RNA的翻译,从而抑制WT1控制的许多基因的表达,如nephrin。

  ②遗传性:

  主要是,肾小球足细胞裂隙膜上的各个分子,由于基因异常,造成足细胞的弥漫损伤、融合。

  临床表现为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或部分激素抵抗肾病综合征。

  ③适应性:

  任何原因引起的肾单位丢失后,残余肾单位存在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状态,由于足细胞无法再生,会出现局部肾小球基底膜(GBM)未被足细胞覆盖、GBM暴露,继发FSGS样病变。

  ④修复性:

  如血管炎、IgA肾病或狼疮等引起节段肾小球坏死、损伤,局部进行修复后会形成FSGS样病变。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资讯频道右侧轮播#)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