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看到一则「一老人花光积蓄买保健品后自杀」的新闻,遗书上满是对保健品谋财害命的愤恨。
一方面是此类层出不穷的保健品欺诈事件,另一方面是无孔不入的保健品推销,凡是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地方,全被保健品广告攻陷。
这到底是怎么了?
保健品迎合中国的“补”文化
我们中国人讲起养生来,离不开“补”这个字。
“有这个问题,该吃点什么补补好啊?”、“听说吃这个是补*,对身体好”。
而保健品正好迎合我们这个需求!
有了点不舒服,就说虚,就要补!有时医生不让吃,还不行,我这毛病不该吃点什么吗,不吃点什么能行吗?
其实,现代流行的很多病,比如“四座大山”------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相当一大部分是“吃”出来的,吃多了重口味、山珍海味,烟酒不离嘴,日积月累而形成的。
如果能少吃点,迈开腿对身体就是最大的“补”,额外吃这些保健品不但不保健,还有可能伤害身体。
保健品宣传的功能,是真的吗?
很多保健品在宣传一些功效的时候,还能拿出一些“科学”研究。可问题是,很多研究本身做得相当不靠谱,得出的结论可信度极低。再加上各路营销过程中,把一些本来不靠谱的结论给它放大,夸张宣传,到了消费者手里基本就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药”。
更可怕的还不是夸张效果,而是为了让人感觉到确实有效,加一些药物成分,有的甚至添加已经淘汰的违禁药物,像减肥、补肾壮阳、降脂等保健品都是重灾区。
我们都知道药物有适应症,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使用某一类药,也会监测它的副作用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但保健品面向的是大众市场,可不管你适合不适合,偷偷加进去的药物成分不告诉你,他们只说“纯天然”。
不标注成分的保健品,是个大坑!接受采访的质检员说,对身体有没有副反应得看看运气好不好。
保健品绝对不能代替正经治疗
经常宣传保健品的人,像电视广告里的演员、身边的销售等等,基本没什么医学背景,却有一套迎合大众心理的说辞。
我家楼下有一家保健品公司,一次等电梯,听到一个销售模样的小姑娘给一帮人宣教:
“医院里开的像降压药、降脂药有多大副作用,你们都听过吧?副作用大还有依耐性,这辈子吃上就不可能停!很多客户通过我们这个(产品),把身体内外都调理好,诶,这样真正让血管软化........”
我要是一个不学医的人,我感觉我也会被忽悠。确实如她所说啊,医院里开的药,药物说明书上副作用总是占了一个大版面,而且医生老是讲,慢性病,要长时间吃药。这在我们普通人的理解不就是治标不治本嘛!
但经过了正规的医学培训,我就不能不对她这套说辞感到愤慨。你宣传自己不靠谱的产品就算了,还要教唆人敌对正经治疗,多少人会因为这套胡说八道的言论,拒绝吃药?
慢性病早期不控制好,到了晚期发生各种并发症,加大多少治疗难度,增加患者多少痛苦?
药物副作用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而且很多时候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发生,罗列清楚副作用是为了能有对策,不至于不清不楚、稀里糊涂,不写副作用那才更可怕!而至于很多人需要一直吃药,也是因为慢性病本身就需要长期控制,并不是药物产生依赖。慢性病很难达到彻底治愈,治疗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因为慢性病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形成,正经治疗也不可能快速治疗妥当。
那些宣称有奇效、又无副作用、还能从根上调理好的药,才是大家要擦亮眼睛、慎之又慎的。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生病了该治就得治,身体是你自己的,耽误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