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衍生物,其经典的生理作用促进钙吸收,因此维生素D最早被用来治疗佝偻病。和其他的维生素略有不同,机体内的维生素不仅来源于食物,而且自身皮肤可以在紫外线作用下合成。在特殊人群中,如婴幼儿和儿童,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大,需要补充营养性维生素D。
不论何种来源的维生素D,绝大部分均在肝脏进行第一次的加工(25-羟基化),在肾脏进行第二次加工(1-羟基化),最终经过两次加工的维生素D,生理活性将增加3000倍。而CKD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因此维生素D在肾脏的第二次加工(1-羟基化)能力大幅降低,加之本身皮肤合成能力下降,缺乏户外运动,常有胃口不好等合并症,因此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和钙磷代谢紊乱。不仅如此,上述代谢紊乱可直接作用于甲状旁腺,引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导致肾性骨病。因此,CKD患者应常规补充维生素D。
如前所述,CKD患者即使大量进食深海鱼类、蘑菇、鸭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只能改善维生素D的营养性储备指标,其生理活性较低,因此CKD患者需补充活性维生素D。补充活性维生素D是需要参考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钙、血磷水平,并不断监测。由于补充过量的活性维生素D虽然可以抑制甲状旁腺增生,但也可以并发高钙血症、高磷血症,因此治疗中要定期监测,调整用量。如血甲状旁腺激素降得太低,会发生无力性骨病。此时也应停止补充维生素D。建议CKD患者补充活性维生素D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