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对一位刚刚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说:“你有90%以上的可能一辈子就跟糖尿病挂上钩了,这病基本上无法根除,早晚会死于它的各种并发症。”病人听了会不会有绝望的感觉?
这个情况并不是玩笑,而是无奈的现实,并且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
糖尿病每年带给全球的经济损失在一万亿美元以上。中国是一个糖尿病大国,患者总数很不幸地“雄踞”全球第一,病人和国家都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作为曾经研究过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科研人员,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在短短30年间,为什么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0.67%跃升至9.7%?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BMI(身高体重指数)为25,西方人则是30。这说明得糖尿病的中国人没有西方人胖,或者说在同样体重情况下,中国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中国号称“美食王国”,而糖尿病如此广泛流行,我们的饮食文化是不是也难辞其咎?我们的各种煎炒烹炸技巧是不是也“滋养”了那些慢性代谢病?
近年来国际上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的长足进展,给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理应可以通过饮食管理去实现糖尿病的长期无病管理。笔者建议,中国应采取一个先期的大规模研究,验证用饮食管理方式来控制糖尿病的策略。
二甲双胍,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线降糖药,已经为人类服务了50多年,令人惊奇的是,这款老药近年来被发现再次焕发青春。因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发现,它不单有降血糖作用,同时还有降低胆固醇、抗衰老甚至抗癌作用,因此现在大家戏称二甲双胍为“神药”,就连它的降血糖机理也有了新发现。过去一直以为它的降血糖原理是可以降低肝糖输出,提高外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新的研究发现,这个小小的分子竟然还可以改变肠道的微生物组成,同时让病人的体重下降。原来它的降血糖机理中有一部分竟然是通过肠道菌群来发挥作用的。
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是否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的成分也能有效治疗糖尿病?
肠道菌群是什么?在人体的大肠内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大量细菌,总数推测有100万亿个,重量高达1公斤~1.5公斤,细菌种类高达1000种,主要是厌氧菌。它们不单是一群外来“移民”,还是对人体产生巨大贡献的“移民”。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产生更多的能量;可以分泌维生素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可以协助免疫反应;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它们的失调可以导致众多疾病发生,包括肥胖、内毒素血症、代谢综合征、哮喘、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非酒精性肝硬化、过敏、慢性疲劳综合征、帕金森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疏松、焦虑症、抑郁症、高胆固醇血症、偏头痛,甚至癌症等。
那么,肠道菌群到底会不会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曙光呢?
以往人们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虽然高,但是对葡萄糖的利用却不高,人体有饥饿感,于是就不停地进食,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使身体状况恶化。另外还发现,仅仅控制血糖浓度还不够,血糖下降,不代表局部组织微环境也有改善,毕竟糖尿病患者还有胰岛素不敏感的问题。
不断下降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逐渐不敏感的周围组织,以及胰岛细胞的慢性炎症都会导致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如果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就会发现,他们的菌群和正常人是不同的:菌群多样性下降,条件致病菌增多,某些有益细菌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菌群失调可以造成内毒素入血,引起胰岛慢性炎症。很多科研结果都证明,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关联关系,而且是因果关系。因此纠正了菌群失调,是否可以有效逆转糖尿病病情?这个值得研究和尝试。
研究方法很简单,就是指导糖尿病患者恢复简单的饮食习惯,比如回到几十年前的饮食方式。我期盼有那么一天,有效的糖尿病治疗可通过调理肠道菌群加运动、加饮食控制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