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operatingroom)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加强手术室尤其是洁净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和管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担负着手术和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任务,工作量大而繁重,如果手术室感染控制未做到位,将明显增加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延长康复时间,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手术感染严重甚至将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为此,应抓好手术切口感染途径的环节管理,即:手术室的空气;手术所需的物品;医生护士的手指及病人的皮肤,防止感染,确保手术成功率。手术敷料在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使用哪些手术敷料,具备哪些特性,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其防护性能,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快来看看国外医院手术室常用的手术敷料有哪些吧?
一
医务人员
1
手术衣
手术衣是在外科手术过程中手术者穿戴的手术器械(服装),以保护手术者免受微生物,体液和颗粒物质的污染。
手术衣作为职业防护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最基本的功能是在非无菌区与无菌区之间创造一道有效阻隔的屏障,实现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保护。职业安全与健康局(OSHA)规定,手术衣使用的防护材料需能阻止液体和血液及其携带的各种病原体的渗透,以减少医务人员皮肤与携带病原体的体液和血液直接接触的潜在可能性。其次,手术衣在穿着使用中还应该清洁干净,不易产生毛絮或微尘,因手术衣表面掉落的毛絮、微粒等容易携带病原体,对病人安全造成危害;同时,还应具备一些必要的机械性能,包括织物的强力及耐磨损性能。另外,手术时病人的血液会喷溅出来,所以,手术衣还须具备一定的耐水压性能,且还应满足舒适性、阻燃、抗静电等其它性能。
手术衣
手术衣应符合EN13795及美国AAMIPB70规范的检测和认证,防水、透气、无絮、抗静电、多次复用等功能符合医院对洁净手术室环境的需求,有效保护医护人员,降低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风险。
美国AAMIPB70规范对手术衣的防护性能进行分类。
EN13795规范对手术衣的不同部位的防护级别进行规定:
手术衣的前胸及袖下段容易接触到污染物,所以被规范认定为防护的关键区,手术衣的后片被认定为防护的非关键区。
2
刷手衣
专门为手术室医务人员设计。具备阻屑、抗静电、透气舒适、抗撕裂,耐磨不脱絮,阻隔医务人员脱落皮屑及携带的微生物造成手术室空气污染。
3
手术帽及口罩
当手术者进行说话、呼吸、咳嗽、喷嚏等活动时,都可能会使呼吸道内的细菌排出,因此进入手术室必须戴帽子、口罩。帽子要遮住头发,并不得外露,口罩要遮住口鼻。应采用长纤聚酯纤维材料,不产尘;内层吸水,可以快速吸附汗液;防滑、透气、具有良好的舒适性。
手术帽及口罩
二
手术患者
1
无菌单(手术洞巾、手术单)
手术过程中应搭建无菌区。即铺好无菌敷料后的器械台及手术台上方、术者手术衣前面(腰以上、肩以下、腋前线前),以及手部至肘部视为无菌区。无菌器械台宜使用长纤聚酯纤维材料的单层阻菌、阻水的无菌单,性能符合EN13795要求。铺置时应确保无菌单四周下垂30cm以上,距地面20cm以上。
手术洞巾、手术单
2
无菌单配套敷料——液体收集袋
搭配蒸汽灭菌可重复使用的手术洞巾,目的是在手术期间收集液体。
液体收集袋
3
无菌单配套敷料——水溶性胶带
搭配可重复使用的手术洞巾,便于洞巾在手术切口周围的固定,保护病人皮肤并创造一个无菌、卫生的防护屏障。
水溶性胶带
三
手术器械用敷料
1
包装材料—包布
手术用的敷料直接送至中心供应室打包间包装,既避免了无菌包在运输过程中被污染,也避免了手术室空气的污染。包布应具备阻菌、透气、不脱絮、抗静电的特性,提供环境和生物学屏障。包布在灭菌后可以形成有效无菌屏障,存放周期为180天。
手术器械→包装→灭菌
2
防湿包垫巾
超强吸水,耐磨。用于器械包网框吸水垫。
防湿包垫巾
3
器械台布
建立无菌屏障,防止无菌手术器械及手术敷料再污染。
四
手术室清洁
由于洁净手术室的特殊性,手术室须每日术前、术后对手术间墙面、地面、器械车辆、手术床、无影灯及门把手等进行彻底消毒处理,用清水和消毒液各擦拭一遍进行清洁卫生消毒。手术室内的物品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避免不必要移动,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
1
擦拭巾
长纤聚酯纤维材料,超强吸水。耐磨,擦拭效率高、不刮伤光滑表面,可和清洁剂及大多数的溶剂同时使用。不断絮,不产尘。经过防滑处理,棉质手感。
擦拭手套及擦拭巾
2
地面吸液
由超细长纤聚酯纤维材料制成,具备吸水、耐磨,不脱絮的特性,用于地表清洁和消毒。当手术室地面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物时,应先用擦拭巾去除污物,再使用浸有消毒剂的湿态擦拭巾进行清洁,最后使用干态擦拭巾,保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