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癌色变」,因为患癌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的《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达到1400多万例,并预计在未来20年可达到每年2200万例的水平。要实现癌症预防,找到致癌物是一个重要环节。
解读致癌物分类
第1类致癌物,是「明确」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生活中常见的有烟草、酒精饮料、槟榔、黄曲霉素、石棉等等。
第2A类致癌物,是「可能性较高」致癌的物质。
含义是动物实验已证实有明确的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的证据还比较有限。常见的有丙烯酰胺、高温油炸食品、高温油烟、作息颠倒、无机铅化合物等等。
第2B类致癌物,是「可能性较低」致癌的物质。
这类物质的「致癌可能性」在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的证据暂时都不太有力。常见的有氯仿、蕨菜、DDT(一种杀虫剂)、硝基苯、汽油(汽车尾气)、手机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第3类致癌物,是「尚不能分类」的致癌物。
所谓「尚不能分类」的致癌物,有两种类型:
动物实验、人群研究的致癌证据都不充分;
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研究则明确无致癌作用。
常见的有咖啡因、二甲苯、糖精、安定、静电磁场、有机铅化合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