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2007——2008年全国健康营养调查结果,5707例年龄大于20岁的痛风患者中,超过24%的患者伴发有肾结石。这无疑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也就是说每四个痛风病人,就会有一个并发肾结石。
而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会根据尿液不同的PH值而变化。
PH越高,溶解度越高。
也就是说,尿液越倾向于碱性,则尿酸溶解度越高,对于尿酸随尿液排出体外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尿液越倾向于酸性,则尿酸的溶解度越低,对越尿酸随尿液排出体外是大大的不利。
而在2006年的《欧洲风湿病联盟和2007年英国风湿病协会推荐欧洲治疗痛风病的方案》中,在碱化尿液的药物枸橼酸制剂的注意事项中提到:每2小时监测尿PH值,当尿液PH值较低时,尿酸溶解度较低,尿酸排泄增加容易形成尿酸结石。
而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到:当尿pH6.0以下时,需碱化尿液。尿pH6.2~6.9有利于尿酸盐结晶溶解和从尿液排出,但尿pH>7.0易形成草酸钙及其他类结石。因此碱化尿液过程中要检测尿pH。
常用药物有:碳酸氢钠和枸橼酸氢钾钠。
除了服用必要药物之外,患者还需时时监测自己的尿液酸碱度以配合饮食控制和用药。常见的方法有PH试纸和PH计等。
痛风英文“gout”第一次出现约在西元12世纪,由拉丁文gutta来,是一“滴”的意思,认为痛风是关节的部位被魔鬼放了恶毒液体。
最早在西元前2640年,埃及人已经有记载。希波克拉底的《格言》中,他对痛风下了如下结论——
太监不会得到痛风,女人在更年期以后才会得到痛风,男性在有性生活后才会得到痛风,痛风的发炎在发生后40天内就会消退,痛风在春秋两季较会发生。
当时人们对痛风的认识模糊不清,认为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才得的病又叫“帝王病”“富贵病”。
1684年,荷兰的安东尼·列文虎克首先描述了痛风石内尿酸钠结晶的显微镜外观。
1776年,瑞典医药学家卡尔·谢勒证实了痛风患者的尿结石中含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有机酸。
1798年,法国化学家安托万·孚克劳发现该物质也是正常尿液中的成分,故取名尿酸。
1898年费斯切(Fischer)确定了尿酸的化学结构,亦明确了尿酸与核酸嘌呤基之间的关系。
1848年,英国的艾尔弗雷德·加罗德第一个析分析了痛风患者的血清后发现血尿酸浓度在痛风或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明显高于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