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在我国可算得上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不仅在医院,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我最近神经衰弱,老是失眠睡不好觉”,“我记忆力下降的厉害,是不是神经衰弱了?”,又或者“浑身提不起劲儿,感觉身体被掏空,我一定是神经衰弱了”……
“神经衰弱”在大家看来就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广,似乎只要精神状态不怎么好,就能跟“神经衰弱”搭点关系。但“神经衰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病?有没有明确的界定范畴?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一词由美国精神科医生Beard在186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这是一组由于工作和生活的过度紧张,产生的脑力劳动能力减弱及对外界刺激过分敏感的症状,故命名为神经衰弱。
在过去,神经衰弱曾是我国诊断的主要神经症。50~60年代,神经衰弱患者约占神经精神科门诊总数的60%左右,占内科患者的20%左右。甚至有外文文献报道,1980年在中国精神科门诊患者中有80%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也因此导致神经衰弱的概念早已深入中国人群,患者及医师都乐意接受该诊断。
随着精神疾病的分类日益精细,原本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许多病例都被重新审视为神经症的各个条目,如最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衰弱从之前的一个神经、精神疾病大箩筐变成有了明确诊断标准及定义的疾病条目。
不过虽然现在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已不作此诊断,但我们发现神经衰弱在就诊人群中依然占有一定比例。
“神经衰弱”到底有什么症状呢?
神经衰弱的症状主要分为三组,而几乎每一个神经衰弱患者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对应的情况。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
这句话读着让人很费解啊,怎么又是疲劳又是兴奋的,让我来好好解释下。当我们睡前喝了咖啡导致失眠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辗转反侧睡不着,大脑像是上了发条,脑子里会一遍一遍播放某件事或者某个记忆片段,挥之不去,烦不胜烦。
精神易兴奋就是这种体验,只是对于神经衰弱的患者来说,这种时刻很常见,读书看报,甚至上课工作时都会忍不住的联想和回忆,也就是患者常说的“脑子乱”症状。
我们正常人在累的时候通过换一种活动方式可以获得轻松,而对于神经衰弱患者来说无论干什么都觉得累,都觉得没劲,没兴趣,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易疲劳。记住,精神易疲劳不一定伴有体力疲劳,但是如果仅有体力疲劳而没有精神疲劳那就不是神经衰弱。
2、情绪障碍
主要体现为:烦恼、容易激动和生气以及心情紧张。而这些情绪障碍常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关,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对付。
3、躯体症状
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睡眠障碍,比如难以入眠,多梦,以及睡醒后不解乏甚至睡眠感丧失(是指有些人睡得很好,也有打呼噜,但醒来却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睡着过)。二是头部不适感,感觉头上像上了紧箍咒。三是其他一些生理症状,如肌肉酸痛、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