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好的治疗手段,只要有适应症,并且条件允许,就应该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两种。
1、核苷(酸)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有恩替卡韦片/胶囊、替诺福韦片、拉米夫定片、阿德福韦酯片/胶囊和替比夫定片五种。
WHO推荐,所有有抗病毒适应症的成人、青少年或年龄≥12岁的儿童,首选耐药率低的核苷类似物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而年龄在2-11岁的儿童则首先推荐恩替卡韦。
五种药物在一般成年人中的用法用量分别为:
1.恩替卡韦,每天一次,每次0.5mg口服,空腹服用;
2.替诺福韦,每天一次,每次300mg口服,空腹或与食物同时服用均可;
3.拉米夫定,每天一次,每次100mg口服,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
4.阿德福韦酯,每天一次,每次10mg口服,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
5.替比夫定,每天一次,每次600mg口服,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
以上用法用量仅为一般情况下用法用量,具体还需根据患者年龄、肾功能及是否耐药等情况进行调整,患者须咨询医师或药师后再用药。
2、干扰素
干扰素分为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在有抗病毒指征的患者中,相对年轻的患者(包括青少年患者)、不希望近年内生育的患者、期望短期完成治疗的患者、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都可考虑长效干扰素。
干扰素制剂由于品种较多,用法用量复杂,患者须咨询医师或药师后再用药。
当然,“是药三分毒”,药物的副作用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还是要多加留心~
3、两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副作用
核苷(酸)类似物的常见副作用有:头痛、疲劳、眩晕、恶心、嗜睡、失眠、腹泻、消化不良、肝区不适等。
干扰素的常见副作用有:流感样症状、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精神异常、食欲减退、腹泻、皮疹、脱发以及注射部位不适等。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副作用的出现因人而异,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出现上述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