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急速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到“我国缺乏全国范围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关节、肾及结缔组织中析出结晶,累积成“痛风石”。急性发作时,尿酸盐微结晶沉积于关节而引起局部粒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
临床常用抗痛风药有以下几类(见表一)
表一临床常用抗痛风药
药理分类
临床常用药
抑制尿酸生成药
促进尿酸排泄药
丙磺舒、苯溴马隆
促进尿酸分解药
拉布立酶、普瑞凯希等
抑制粒细胞浸润——选择性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药
秋水仙碱
《指南》建议,痛风急性发作期,及早(24h以内)有针对性地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抗炎镇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急性痛风关节炎频繁发作(>2次/年),有慢性痛风关节炎或痛风石的患者,推荐进行降尿酸治疗。痛风患者在进行降尿酸治疗时,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建议使用别嘌醇或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建议使用苯溴马隆。
《指南》建议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同时及以后,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痛风的预防和治疗。痛风患者应遵循下述原则:
(1)限酒;
(2)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3)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
(4)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
(5)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
(6)控制体重;
(7)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
(8)规律饮食和作息;
(9)规律运动;
(10)禁烟。
抗痛风药作用特点与临床评价
1.1.抑制尿酸生成药
别嘌醇(allopurinol,别嘌呤醇)为次黄嘌呤的异构体。该品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后者能使次黄嘌呤转为黄嘌呤,再使黄嘌呤转变成尿酸),使尿酸生成减少,防止尿酸结石的沉积,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防止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肾病变。别嘌醇不良反应少,偶见皮疹、胃肠反应及转氨酶升高、白细胞减少、剥落性皮炎、血小板计数减少、少尿、尿频、间质性肾炎等。
非布司他是新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其降尿酸作用与别嘌醇相当或略优,研究表明该药物导致的药疹明显低于别嘌醇。2012年被《美国高尿酸血症痛风诊疗指南》推荐为一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