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健客资讯 > 保健 > 健康用药 > 抗菌药≠抗生素≠消炎药,其实很多时候咱们都说错了!

抗菌药≠抗生素≠消炎药,其实很多时候咱们都说错了!

2017-08-31 来源:红杏e生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联盟
摘要: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其它类微生物生长、生存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类似化合物。

  抗生素(antibiotic)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其它类微生物生长、生存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类似化合物。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抗生素;但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抗生素。

  自1940年青霉素开始应用于临床至今,抗生素已有几千种之多。抗生素过去曾被称为“抗菌素”。实际上,抗生素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因而“抗菌素”的叫法是不科学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82年,将“抗菌素”的名称规范为“抗生素”。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其分类大体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抗真菌类、抗结核菌类、抗肿瘤类及免疫抑制类等,其中前六类抗生素多以抗细菌作用为主。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和使用的先锋类(即头孢类)、西林类(即青霉素类)药物即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非常重要的品种。

  抗菌药(antibacterialdrug)

  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活性的一类药物,包括各种抗细菌类抗生素及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抗菌药和抗生素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抗菌药包含抗生素。

  我国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规定中,也明确使用了“抗菌药”这一名词,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抗生素类药物与抗菌药的外延关系如图1所示。

  消炎药(anti-inflammatorydrug)

  消炎药就是医药学概念中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消炎药是一类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或释放的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作用,主要针对红、肿、热、痛等症状发挥作用,属于对症治疗药物。消炎药对导致症状的各种病因无直接作用,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

  看起来很清楚,但是,日常应用中有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混淆?

  1.概念混用

  常有文章介绍“抗菌药”时,一概用“抗生素”代之。其实,两者的外延虽有部分交叉,但并不完全等同,不可相互替代。实际上,抗真菌类、抗结核菌类、抗肿瘤类、免疫抑制类等药物较少存在滥用现象,人们常说的“抗生素滥用”指的就是“抗菌药滥用”。“避免抗生素滥用”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无形中忽略了非抗生素类的抗菌药,科学的表述应为“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否则,患者误以为只要“避免抗生素滥用”即可,而对磺胺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类抗菌药的使用不加约束,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2.概念缩用

  有人根据英文释义简单地将抗生素定义为“一种衍生于真菌或细菌的,可以杀死微生物、治疗细菌感染的化学物质”(achemicalsubstancederivablefromamoldorbacteriumthatcankillmicroorganismsandcurebacterialinfections),忽略了抗肿瘤类及免疫抑制类抗生素。抗生素不仅对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致病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对部分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3.概念误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因感染性疾病而使用抗菌药,结果发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的症状也逐渐消失了,所以常常将“抗菌药”误称为“消炎药”。实际上,两者的药理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消炎药主要作用是缓解、抑制炎症症状(红、肿、热、痛等),并不能杀灭引起炎症的病因———病原体。抗菌药,是直接针对病原体的治疗药物,通过杀灭或抑制引起炎症的各类病原体,进而消除炎症反应。消炎药多用于非感染性的炎症,如肌肉扭伤、头痛、关节炎等,而抗菌药多用于引发炎症反应的感染性疾病。

  在临床用药中,抗菌药、抗生素、消炎药等概念的混淆仍然困扰着医生的诊治。有的医生依旧认为“抗生素是抗菌药的旧称”,有的坚持“抗生素比抗菌药包含更广”。看完这篇文章,相比,希望你脑中的乱麻可以清晰一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资讯频道右侧轮播#)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