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自己买的药还是通过医生开处方拿的药,吃之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掌握了说明书里的玄机,你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用药。
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服药前会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上海是52.4%,北京是50.3%,高达半数的人吃药不看说明书。更不容乐观的是,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社区中老年用药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在服用药品时不看药品说明书,而是根据以往的用药习惯或听从亲友介绍服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懂药品的说明书,导致不能合理使用药物。同时,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药品说明书也令患者望而却步,难以起到准确指导用药的作用。
严格说来,说明书应该有两种,一种是给医务人员看的,另外一种是给患者的用药指导。根据医务人员和患者知识背景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两种说明书上的文字内容应该是不同的。给专业人士看的内容应该专业、全面,给患者看的内容应该通俗、简洁。你看一般进口的药,说明书都很厚。老百姓越看越害怕,上面光讲副作用就讲好几页,实际上,这种说明书在国外是给医务人员看的,老百姓去药房取药的时候,药师会另给患者一份浅显易懂的说明书。给专业人士看的说明书上的信息要全面,上面的信息都是医务人员非常需要的,专业人员通过看说明书,了解这个药具体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它在临床上的试验数据都有哪些。而给患者看的说明书,通常是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患者应该如何去服用这个药,以及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信息,这种给患者看的说明书目前我国只是非处方药有,处方药还没有提供这类的患者说明书。
那么,当我们买来一盒新药,面对说明书上面密密麻麻的一大堆信息,在服药前,应该重点看清楚哪些内容呢?
看清适应证对症服药
适应证是指该药品所直接治疗的疾病。自我药疗,看适应证是非常重要的。要仔细核对自己的症状和说明书描述的是不是一样,对照自己的症状选药,必要时要咨询药师,并以此确定购买的药品是否对应自己的身体症状。
区分“商品名称”和“通用名称”
药品的说明书上,会写着“商品名称”和“通用名称”两个名称。你可能会有疑问,同样的药物成分,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名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药品的通用名称是全球通用的,一般用英文的译名表示。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就是个通用名称。不同的药厂生产这个药时,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往往要给自己的药品注册独特的商品名称以示区别,因此“对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就有“百服咛”“泰诺林”“必理通”等。你用药时,不论商品名称是什么,都要认准通用名,即药品的法定名称,这个名称是唯一的。你应该注意到了,在上面列出的药品清单中,我所使用的都是药品的通用名称。因为要记住五花八门的商品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时连专业人员都容易给绕糊涂,我作为专业药师也记不全所有药的商品名,但只要告诉我这个药的通用名,我就知道这个药是治疗什么病症的了。
认清有效成分
“有效成分”这一栏在说明书中也很重要。尤其是对复方感冒药来说,一个药里含多种有效成分,稍不留神就可能把相同的成分给吃多了,吃过量了。
例如,商品名为“日夜百服咛”的感冒药,通过看说明书里的有效成分,我们可以知道它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和氢溴酸右美沙芬3种有效成分,这3种有效成分起的治疗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是用来退烧止疼的,伪麻黄碱可以缓解鼻塞,右美沙芬可以用来镇咳。要是你吃“日夜百服咛”的同时吃“新康泰克”,你可能觉得这是不一样的药,但仔细看下新康泰克的有效成分,你会发现它也含盐酸伪麻黄碱,这样你就把这个成分吃重了,就容易导致药物过量。所以,一定要看清有效成分,尤其是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时候,以避免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其实是最常见的用药错误,甚至有些医务人员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有时你去看医生,医生可能会给你开一堆药,保不齐这里面就有含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如果你自己吃药前不认真核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就容易过量服药。看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对的,但是专业人士有时也会犯错误,因此你必须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吃任何药之前,要仔细查看它的有效成分。
读懂用法用量,正确用药
剂量和用法是指每一种疾病所需要服用的药量和服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剂量是一般推荐量,对于个别病人,由于个体的差异,推荐的剂量可能并不适合你,这时一定要到医院去请医生对你的用量进行调整。
同时,要看清药物的服用方法:是在饭前还是饭后服用,能否空腹服用,必须整片吞服还是可以掰开服用,每天吃几次,每次多大剂量等。看清说明书中对药品规格的描述也很重要。对于单一成分的化学药品,规格通常是指药物的含量,常以克、毫克或者微克等单位来表示。需要指出的是,同一种药品可能有好几种规格,服用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规格再吃。比如阿莫西林胶囊,就有250毫克一粒和500毫克一粒两种规格。500毫克的剂量比250毫克的剂量大一倍,如果医嘱是让你每次吃一粒250毫克的胶囊,但你吃的是一粒500毫克的胶囊,那剂量就错了。
看清注意事项,客观理解不良反应
药物的注意事项包含了很多信息,如出现什么情况应该咨询医生,什么情况下应该慎用,孕妈妈、老人、儿童在服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药物漏服以后怎么办等。药物的相互作用则表明了该药不适合与哪些药同时使用,它会增强或减弱哪些药物的效果。增强其他药的疗效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疗效过强有时就会转变为害处,疗效增强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会增强。
说明书中还有“不良反应”这一栏。这一栏主要是明确解释这个药物有什么副作用。通过这一栏,我们就能预知这种药物存在的潜在危险。其实每种药品都有不良反应,这是药品的固有属性。例如布洛芬这一类的药品,它对胃肠道有刺激。我能预期到它的不良反应,如果患者胃不好,我就不推荐使用这个药,或者非要吃这个药的话,为避免药物对患者胃部产生不良反应,我会建议他同时吃上胃黏膜保护药。
一般来说,列出的不良反应越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药已经做过了充分的药理和临床验证,安全性可能更好。有些人习惯于使用没写任何不良反应或者不良反应标注“尚不明确”的药品,误以为这样就表明药物没有不良反应,看到某些药品说明书详细罗列的一些不良反应反而疑虑重重、不敢用药,这其实是认识上的误区。
明晰禁忌证,避免危险
药品说明书上都有“禁用”“忌用”和“慎用”这些字样。
“禁用”是指会使某些病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故禁止使用。如阿司匹林标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禁用”,如果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用了,可能会导致消化道出血;感冒药新康泰克标明“严重高血压患者禁用”,严重高血压患者用了可能会进一步升高血压,带来危险。
“忌用”是指某些药品对某些个体差异较大的病人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没有足够把握时要避免使用。“慎用”则是对某些特殊的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妈妈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提出的用药警告,提醒使用时要谨慎,但仍然可以用。如果不注意看说明书上的禁忌证,就会忽略危险,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所以,使用药物前一定要仔细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