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童就医的主要原因。因为退热药只能短暂改善患儿舒适度,不能阻止原发疾病的进展,而且还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必要时”才使用退热药——当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时使用。
一、新生儿急性发热,应使用广谱抗生素
急性发热儿童中,绝大多数病因是良性、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如呼吸道病毒或胃肠道病毒,但有少部分是细菌感染,如有中耳炎、肺炎和尿路感染,偶尔是非常严重的脑膜炎。
一般情况下,以下3种情况需要给与特殊注意:①体温≥41℃的所有儿童;②3个月以下的婴儿伴有任何原因的发热;③肛温≥38.9℃,且白细胞计数异常的6~24个月的儿童。
小于≤28天的新生儿,应怀疑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等。多数专家建议,新生儿急性发热应住院治疗,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待诊断明确后再进行调整。
目前推荐使用头孢曲松。头孢曲松能透过血脑屏障,半衰期较长,每天给药一次。新生儿(14天以下)每日剂量20~50mg/kg,婴儿及儿童(15天~12岁)每日剂量20~80mg/kg;婴儿及儿童脑膜炎,开始治疗的每日剂量100mg/kg(不超过4g)。
二、警惕与严重细菌感染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所有发热儿童都应仔细检查鼓膜、咽喉、胸部、腹部、淋巴结、颈抵抗和皮肤。瘀斑和紫癜通常提示有严重感染。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来系统评估发生严重疾病的危险性。
三、根据年龄和病史,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最新国内指南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当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可使用解热镇痛药。
1、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2月龄的儿童
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最大剂量为15mg/kg,每4~6小时1次,1天最多4次。儿童应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颗粒剂、栓剂,不宜选用复方制剂
使用推荐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一般不会发生胃部刺激、侵蚀或出血现象,但超过最大剂量时会造成肝肾损伤,特别是肝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属于急症事件,需要尽快诊断和治疗。可口服、静脉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如果在服药后4小时内使用活性炭,可以使吸收减少50%~90%。
2、布洛芬:可用于≥6月龄的儿童
蚕豆病即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退烧时,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可以使用布洛芬。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无效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布洛芬退烧。儿童服用布洛芬每次最大用量为10mg/kg,每6~8小时一次,1天最多4次。
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布洛芬退烧不适用于有脱水症状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