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的是对的?
简单地问我的意见的话,我更倾向皮肤科的医生说的情况。即“2岁以下的孩子能够使用的药物太少了……”允许用在小婴儿止痒的口服药物,种类非常少,这是事实。在这少的可怜种类里经过大规模临床实验验证对过敏性皮炎有效性的抗过敏药物就更少了。
抗组胺药物对大脑中枢系统的影响
所有的口服的抗过敏药物,被称为“抗组胺药物”,这一类药物初期开发的几个品种叫做“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缺点就是“药物成分非常容易转移运输到脑部”。
通常引起瘙痒的原因与体内一些化学物质有关,“组胺”就是其中一种。
事实是,我们的主角“抗组胺药物”并不是将组胺物质干掉!抗组胺药就是那只替代组胺物质被人体组织摄取利用的替死鬼。
在皮肤,组胺只是引起瘙痒。摇身一变,在脑内,组胺就成了有助于增加大脑活动的麾下大将。所以服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服用后会引起困倦、注意力不能集中等情况。
1983年以后问世的抗组胺药物,一律被称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酮替芬的问世也是在这一年。第二代药物虽然怀揣着对大脑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梦想,但是影响并不是零,种类的不同,对大脑的影响不同。
酮替芬,约80%组胺物质占有率。同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非索非那定,只有10%甚至更少。
就在这个时候,有大咖提出来,把第二代中这些对中枢影响更小的药物称作第三代如何,一拍即合。
会有“发育障碍”的副作用吗
虽然抗组胺药物,种类的不同,对中枢的影响区别很大,但以“酮替芬”“抗组胺药物”“发育”作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截止2017年6月10日,没有找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证据。
各种抗组胺药物药品说明书中也没有记载“发育障碍”的副作用。描述比较严重的副作用有,痉挛,兴奋、肝功能障碍等。
在过敏性皮炎的治疗的战斗布局中,仅仅作为辅助成员的抗组胺药物,如果有引起“发育不良”的如此重大的副作用案例被报道的话,早就会被FDA黑框警告禁止用于婴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