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网络,而且有些报刊杂志,都在传播一种观点:
『喝酒容易脸红的人,当心绞痛发作时服用
硝酸甘油无效』
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喝酒脸红的人该咋办呢?
一、喝酒脸红,天生注定!
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然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乙醛,是造成脸红的祸首;乙醛脱氢酶2,是造成脸红的元凶。
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高低,是由
遗传基因决定的。喝酒容易脸红的人: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低,乙醛的代谢速度慢,造成乙醛的蓄积;乙醛,可扩张血管,引起脸红、头痛、心跳加速等。
二、硝酸甘油,并非100%有效!
最早认为,硝酸甘油对心绞痛绝对有效。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广泛化,人们发现硝酸甘油的临床有效性因人而异:
硝酸甘油的作用有强有弱,也有快有慢;
硝酸甘油对93%左右的人有效,7%左右的的人完全无效;
在有效的人群中,只有70%左右的人在3分钟内快速起效。
因此,硝酸甘油片药品说明书的建议是:
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立即舌下含服1片,约2~3分钟起效,5分钟达到最大效应。
效果不明显者,每5分钟可重复1片,直至疼痛缓解。
如果15分钟内总量达3片后疼痛持续存在,应立即就医。
——如果15分钟内总量达3片后疼痛持续存在,且伴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症状时,极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也可能是伴有胸痛的其他疾病,应立即就医,不可耽误。
三、喝酒脸红,硝酸甘油真的无效?
乙醛脱氢酶2,不仅在酒精代谢中发挥作用,而且可催化硝酸甘油酯解生成二氧化氮(NO2),NO2继而转化为一氧化氮(NO)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因此,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高低,会影响硝酸甘油转化为一氧化氮的速度和数量,从而影响硝酸甘油的疗效。
但是,喝酒容易脸红的人,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低,服用硝酸甘油是否真的无效呢?
截至目前,相关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
山东大学一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喝酒不易脸红患者服用硝酸甘油有效率及迅速起效率,均显著高于易脸红组(88.3%vs39.2%,58.5%vs20.8%)。
复旦大学一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硝酸甘油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迅速起效组与缓慢起效组之间,均未发现乙醛脱氢酶2的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吉林大学一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硝酸甘油对冠脉血管舒张作用无相关性,与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亦无相关性。
日本一项文献回顾分析结果表明:未发现在存在乙醛脱氢酶2基因高度突变率的日本人群中存在硝酸甘油临床使用障碍。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乙醛脱氢酶2并不是唯一影响硝酸甘油药效的因素,硝酸甘油在体内代谢及扩血管作用可能还存在着其他途径;
喝酒容易脸红的人,服用硝酸甘油可能有效;喝酒不容易脸红的人,服用硝酸甘油也可能无效。
四、服用硝酸甘油,关注四个细节
1、必须舌下含服,不能吞服。
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立即吸收,生物利用度80%;而口服因
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仅为8%。因此,吞服硝酸甘油是无效的,必须舌下含服。
2、必须坐姿,不能站立或平卧。
硝酸甘油有显著的降压作用,站立易出现起立性低血压,发生头晕甚至晕厥;平卧则会增加下肢静脉回心的血流量,加重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脏的负荷加重,延长心绞痛发作的时间。
3、必须正确“预防”,不能连续服用。
硝酸甘油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药品说明书里的“预防”,并不是要患者每天数次按时服用硝酸甘油片来预防心绞痛发作。
一是因为,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并不能减少远期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二是因为,硝酸甘油有耐药性,连续应用48~72小时后,硝酸甘油改善心肌缺血及扩血管作用的强度减弱或消失。
硝酸甘油只在特殊情况下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例如
精神遭受意外强烈刺激、过于疲劳时,以及就餐、疲劳性活动、运动或大便前5~10分钟舌下含服1片,可预防心绞痛发作。
4、必须正确保存,及时更换药物。
硝酸甘油性质不稳定,光、热、空气会让其挥发或发生化学变化而失效,药品说明书要求“遮光、密封,在阴凉处保存”。
打开瓶盖后,硝酸甘油8周就可能会失效。失效的硝酸甘油,在舌下含服时,不会出现辣涩的感觉,也不会出现头胀、面红等表现,此时应立即更换药物。
携带用于预防时,最好从整瓶药品中取出少量,单独置于密闭棕色玻璃小瓶中,避光、隔热,随身但不贴身携带(免受体温影响),取用时宜快开、快取、快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