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也称寝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盗汗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它疾病过程中。也就是说,盗汗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的,一种是病理性的。
中医学认为大部分的盗汗是由于阴虚内热,虚阳上亢,津液不固所致。身体排汗对身体是一种保护,而夜间盗汗的原因很多,大体包括外界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病变两大方面。
环境因素:睡眠环境空气流通状况不佳、寝具透气不好,室内温度过高等。
疾病导致:结核病、心内膜炎、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有情绪障碍,自律神经失调的人,都可能在夜间大量流汗。
7大病变引起盗汗
心血管病
根据2014年发表在《国际妇产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常盗汗的中年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升高。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使女性出现盗汗的几率升高,而这几种病都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感染
身体抵抗感染或疾病时,盗汗现象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直至其他症状逐渐消退。
甲状腺功能紊乱
夜间盗汗是甲亢的常见症状,其他与激素相关的疾病也有可能引发盗汗。
药物副作用
盗汗是许多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之一,如抗抑郁药和某些治疗癌症的药物。糖尿病人如服用降糖药过量,血糖水平降得过低的话,也会出现盗汗。
免疫功能失调
最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的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肿瘤
几种癌症也会导致盗汗发生,例如淋巴瘤。如果发现自己除盗汗之外,还伴有体重下降、总感到疲惫及淋巴结肿大等现象,需要想到淋巴瘤的可能,应尽快就诊。
基因变异
根据2016年发表在《更年期》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夜间盗汗出现频率增大及潮热的发生,可能与一些女性的特定基因变异有关。
以上7种疾病都会引起患者出现盗汗症状,如果患者盗汗能够排除是生理性盗汗,也不是环境所致,就应该警惕是否是这些病变引起的了,发现盗汗预警信号,一定要引起重视,科学检查和治疗,远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