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和精神压力增加等,敏感性皮肤发生率逐渐升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很多朋友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敏感肌肤,张杨贵皮肤科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
什么是敏感性皮肤呢?
敏感性皮肤(sensitiveskIn,SS)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剌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剌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
1.发生因素
个体因素
敏感性皮肤原因复杂,个体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年龄、性别、激素水平和精神因素等。近年的研究表明敏感性皮肤与遗传相关,年轻人发病率高于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精神压力可反射性地引起神经降压肽释放,引发敏感性皮肤。
外在因素
下列因素均可引发或加重敏感性皮肤,包括:①物理因素:如季节交替、温度变化、日晒等;②化学因素:如化妆品、清洁用品、消毒产品、空气污染物等;③医源因素:如外用剌激性药物,局部长期大量外用糖皮质激素,某些激光治疗术后等。
其他皮肤病
敏感性皮肤也可继发于某些皮肤病,约66%特应性皮炎的女性患者和57%的玫瑰痤疮患者存在皮肤敏感状态,其他如痤疮、接触性皮炎、湿疹等也可引发敏感性皮肤。
2.发生机制
敏感性皮肤的发生是一种累及皮肤屏障-神经血管-免疫炎症的复杂过程。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引起感觉神经传人信号增加,导致皮肤对外界剌激的反应性增强,引发皮肤免疫炎症反应。
皮肤屏障功能损伤
敏感性皮肤角质层结构不完整,表皮细胞间脂质含量不平衡,均可导致神经酰胺的含量减少。皮肤生理指标测试表明敏感性皮肤经表皮失水率增加,角质层含水量降低,均表明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由于皮肤表面温度过低或过高(低于34°C或高于42°C)都会延迟皮肤屏障修复,故环境温度可以引发或加重敏感性皮肤。
3.临床表现
主观症状
通常是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刺激后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症状,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常常不能耐受普通护肤品。
客观体征
敏感性皮肤的外观大都基本正常,少数人面部皮肤可出现片状或弥漫性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可伴干燥,细小鳞屑。
4.治疗
合理护肤
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是治疗敏感性皮肤的重要措施。合理护肤要遵循温和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的原则。宜选用经过试验和临床验证,安全性好的医学护肤品。禁用祛角质产品,宜用温水洁面,每日洁面次数不宜过多。根据季节变化选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作用的医学护肤品。
物理治疗
冷喷对热刺激敏感的患者,可通过低温物理作用,收缩扩张的毛细血管,达到减轻炎症的目的。
红光照射
红光主要是消炎,修复敏感肌肤,是通过红光导入美白、保湿、VC、VE等功效性成分,可以成为一种常规保养,经常照射可以改善皮肤功能,修复敏感肌肤;缩小毛孔、去除非常细小皱纹;增加肌肤弹性、紧致肌肤;淡斑、改善皮肤色素不均。可增加皮肤自然细胞活性,使光活化的细胞中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和真皮中纤维细胞和角蛋白的合成增加,加速皮肤新生组织再生,缩短康复期。抚平皱纹,光滑皮肤,提升肤质。
强脉冲光及射频强脉冲光可通过热凝固作用封闭扩张的毛细血管和对表皮细胞的光调作用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缓解皮肤敏感症状。射频可刺激真皮Ⅰ、Ⅲ型胶原增生,提高皮肤的耐受性。
药物治疗
症状严重者可酌情配合药物治疗,对于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显著者可选择抗炎、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状态者可酌情使用抗焦虑和抑郁类药物。
全球健康新闻资讯,关注开启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