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是抗精神病药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对于急性精神病、躁狂、激越及失眠患者而言,这一副作用可能有益,但对于无法耐受及病情稳定的患者则有害。严重嗜睡可导致意外事故、失业、学业中断及人际问题,同时也是引起双相抑郁、重性抑郁障碍及广泛性焦虑障碍急性期治疗过早停药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针对嗜睡的有效管理可减少过早停药,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一项meta分析显示常用抗精神病药风险等级:
▲高度嗜睡:氯氮平;
▲中度嗜睡:奥氮平、奋乃静、喹硫平IR/XR、利培酮、齐拉西酮;
▲轻度嗜睡:阿立哌唑、阿塞那平、氟哌啶醇、鲁拉西酮、帕利哌酮、卡利拉嗪;
▲布南色林、依匹哌唑(brexpiprazole)、氯丙嗪、伊潘立酮、舍吲哚及佐替平引发嗜睡的风险需进一步研究评估。
某些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嗜睡与剂量及治疗时长呈正相关,而某些则无此特点。抗精神病药引起嗜睡可能是药物对多巴胺、5-HT、NE、组胺、乙酰胆碱的阻断作用和/或对GABA的激动作用所导致。
目前认为针对抗精神病药相关嗜睡的管理策略包括:
▲睡眠卫生教育;
▲选择引起嗜睡风险较低的抗精神病药;
▲以低剂量起始治疗并缓慢滴定增量;
▲必要时调整剂量,减少可能引发嗜睡的药物剂量。
鉴于大多数精神病药相关嗜睡为轻至中度,在停药前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4周)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