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而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所谓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可以是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因素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非感染性炎症,主要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某些器官或部位的严重炎症还会使人致命。
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
对于由不同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应主要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如由细菌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应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乙肝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选用逆转录酶抑制剂,如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治疗,也可选用干扰素治疗。
对于非病原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即非特异性炎症,绝大部分病因主要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临床主要使用抗炎和/或抗免疫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抗炎药物的结构特点,又把抗炎药物分为甾体类抗炎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一、甾体类抗炎药
人的肾上腺是非常重要的内分泌腺体。肾上腺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髓质为嗜铬细胞组织,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故髓质类似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合成和释放肾上腺素,在应激状态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用于兴奋血管平滑肌和支气管平滑肌相应的α和β受体,升高血压,增加骨骼肌、心脏和脑组织血流量以及增加肺通气量。
1.药物来源
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垂体前叶合成和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39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的支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合成和释放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糖皮质激素)。生理计量下(微量)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主要参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药理剂量下(较大剂量)具有强大的抗炎、抗免疫作用。目前临床使用的甾体类抗炎药物,是根据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优化的人工合成品。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氟轻松、布地奈德等。
甾体类激素的基本结构
2.常用药物
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
强的松(泼尼松)
强的松龙(泼尼松龙)
地塞米松(氟美松)
倍他米松
肤轻松
布地奈德
环索奈德
临床常用药物
3.生理效应
⑴对糖代谢的影响:能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其机制为促进糖异生、减慢葡萄糖分解和利用。
⑵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促进淋巴和皮肤等的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⑶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其合成。
⑷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影响:也有较弱的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能潴钠排钾。
4.药理作用
⑴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理、免疫等所引起的炎症。
⑵免疫抑制作用:破坏淋巴细胞,减少抗体生成,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有抑制作用。
⑶抗休克:主要针对严重感染的中毒性休克,大剂量静脉给药可扩张外周血管。配合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先停激素,后停抗生素。
⑷抗毒素与降温作用:增强细胞对馁毒素的耐受性。尤其对内毒素引起的发热有效。
⑸血液与造血系统: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机能,促进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生成,抑制淋巴细胞的生成。
⑹中枢神经系统: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癫痫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禁用或慎用。
⑺消化系统:糖皮质激素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提高食欲,促进消化,但大剂量应用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5.主要临床应用
⑴替代疗法: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包括肾上腺危象)、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作替代疗法。
⑵严重感染或炎症:无抗菌、抗病毒作用,仅能缓解其严重感染所致的毒血症症状。对于一般炎症本类药物可减少炎症的后遗症,如组织黏连。如眼部感染、关节腔感染、胸膜炎、脑膜感染和心包炎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抑制免疫反应,缓解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的症状。常见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如下:
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
神经肌肉疾病: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慢性甲状炎、青少年型糖尿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恶习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
泌尿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出血性综合症;
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白细胞减少症。
⑷抗休克治疗:主要针对严重感染的中毒性休克,大剂量静脉给药可扩张外周血管。配合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先停激素,后停抗生素。
⑸血液病:可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⑹局部应用:对接触性皮炎、湿疹、牛皮癣等都有疗效。对于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应慎用和禁用。
6.主要不良反应
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
诱发或加重感染。
消化系统并发症。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
精神失常。
典型体态变化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式中没有甾体母核,来源于不同的化合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COX-1和COX-2,从而抑制炎症介质前列腺素(PG)的合成而消除炎症反应。
(一)概述
很早人们就知道柳树皮的水煎液能用于镇痛,后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水杨酸(SalicylicAcid),因此又被称为“柳酸”。早期人们使用的水杨酸盐制剂(水杨酸钠)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极大,是导致治疗中止的主要原因。
早在1853年夏天,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Aspirin,阿司匹林),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对胃肠黏膜损害较水杨酸钠盐明显减轻。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后来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阿司匹林已应用一百多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三大经典药物被认为是:阿司匹林、胰岛素和青霉素),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具有抗血栓的作用,这与TXA2(血栓烷A2)的生成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发展历程:
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
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
1971年:John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布洛芬等)、苯乙酸类(双氯芬酸)、昔康类(吡罗昔康),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行。
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剂相继诞生: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分类
本类药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
1.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
⑴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吡罗昔康、双氯芬酸等;
⑵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等;
⑶高度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
2.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
⑴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二氟尼柳、水杨酸酯等;
⑵苯胺类: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
⑶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阿西美辛、依托考昔等;
⑷苯乙酸类:双氯芬酸、苯克洛酸等;
⑸丙酸类:布洛芬、酮洛芬、芬布芬、蔡普生、非诺洛芬等;
⑹灭酸类:甲芬那酸、甲氯芬那酸等;
⑺吡唑酮类: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经基保泰松等;
⑻昔康类:吡罗昔康、替诺昔康、美洛昔康、氯诺昔康等;
⑼昔布类:罗非昔布、塞来昔布;
⑽其他类:蔡丁美酮等。
(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原理与特点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对COXⅡ和COXⅠ作用的比值(IC50,μmol/L)
药理作用及其特点
(四)部分药物特点及应用注意
1.本类药物只有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血小板聚集的最大剂量是300mg/d,一般常用剂量是75~150mg/d。
2.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和氨基比林没有抗炎作用。
3.一般情况下,药物的胃肠黏膜损害作用与其抗炎作用呈正相关。
4.本类药物中用于解热、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较多在抗感冒复方制剂中出现的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
5.抗炎作用较强的药物是吲哚美辛,作用时间较长效的是吡罗昔康,不良反应较少的传统药物是布洛芬、双氯芬酸,最少的是新型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和塞来昔布。
三、两类抗炎药物特点
1.两类抗炎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合用具协同作用;
2.两类抗炎药物只能不同程度抑制炎症反应,不能去除病因;
3.两类抗炎药物主要用于非感染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
4.对于感染性炎症两类药物无效,甾体类抗炎药甚至会加重感染,因为其抑制免疫,降低机体抵抗力;
5.对于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应主要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6.两类药物长期应用均有严重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