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健客资讯 > 保健 > 健康用药 > 抗炎药还是消炎药?到底是什么情况?

抗炎药还是消炎药?到底是什么情况?

2017-05-16 来源:药物与用药安全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联盟
摘要:抗菌药物品种和类别较多,往往把完全由人工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称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磺胺类抗菌药物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把从微生物发酵液中提取纯化的抗菌药物称为抗生素。

  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而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可以是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因素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非感染性炎症,主要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某些器官或部位的严重炎症还会使人致命。

  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

  对于由不同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应主要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俗称消炎治疗,所使用的药物称为消炎药。如由细菌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应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乙肝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选用逆转录酶抑制剂,如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治疗,也可选用干扰素治疗。临床上对

  对于非病原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即非特异性炎症,绝大部分病因主要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临床主要使用抗炎和/或抗免疫药物进行治疗,俗称抗炎治疗,所使用的药物称为抗炎药。

  炎症:

  感染性炎症(特异性炎症):由各种病原体(微生物)在身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治疗措施主要是使用相关的抗感染药物。如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等。预防接种是减少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非感染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由免疫因素引起,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增强(免疫功能紊乱),又称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一、抗炎药物

  (一)甾体类抗炎药

  人的肾上腺是非常重要的内分泌腺体。肾上腺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髓质为嗜铬细胞组织,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故髓质类似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合成和释放肾上腺素,在应激状态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用于兴奋血管平滑肌和支气管平滑肌相应的α和β受体,升高血压,增加骨骼肌、心脏和脑组织血流量以及增加肺通气量。

  1.药物来源

  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垂体前叶合成和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39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的支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合成和释放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糖皮质激素)。生理剂量下(微量)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主要参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药理剂量下(较大剂量)具有强大的抗炎、抗免疫作用。目前临床使用的甾体类抗炎药物,是根据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优化的人工合成品。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氟轻松、布地奈德等。

  2.常用药物

  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

  强的松(泼尼松)

  强的松龙(泼尼松龙)

  地塞米松(氟美松)

  倍他米松

  肤轻松

  布地奈德

  环索奈德

  临床常用药物

  3.主要临床应用

  ⑴替代疗法: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包括肾上腺危象)、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作替代疗法。

  ⑵严重感染或炎症:无抗菌、抗病毒作用,仅能缓解其严重感染所致的毒血症症状。对于一般炎症本类药物可减少炎症的后遗症,如组织黏连。如眼部感染、关节腔感染、胸膜炎、脑膜感染和心包炎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抑制免疫反应,缓解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的症状。常见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如下:

  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

  神经肌肉疾病: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慢性甲状炎、青少年型糖尿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恶习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

  泌尿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出血性综合症;

  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白细胞减少症。

  ⑷抗休克治疗:主要针对严重感染的中毒性休克,大剂量静脉给药可扩张外周血管。配合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先停激素,后停抗生素。

  ⑸血液病:可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⑹局部应用:对接触性皮炎、湿疹、牛皮癣等都有疗效。对于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应慎用和禁用。

  6.主要不良反应

  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诱发或加重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高血压和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精神失常等。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式中没有甾体母核,来源于不同的化合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COX-1和COX-2,从而抑制炎症介质前列腺素(PG)的合成而消除炎症反应。

  1.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发展历程:

  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

  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

  1971年:John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布洛芬等)、苯乙酸类(双氯芬酸)、昔康类(吡罗昔康),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行。

  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剂相继诞生: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

  2.解热镇痛抗炎药分类

  本类药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

  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

  ⑴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吡罗昔康、双氯芬酸等;

  ⑵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等;

  ⑶高度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

  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

  ⑴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二氟尼柳、水杨酸酯等;

  ⑵苯胺类: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

  ⑶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阿西美辛、依托考昔等;

  ⑷苯乙酸类:双氯芬酸、苯克洛酸等;

  ⑸丙酸类:布洛芬、酮洛芬、芬布芬、蔡普生、非诺洛芬等;

  ⑹灭酸类:甲芬那酸、甲氯芬那酸等;

  ⑺吡唑酮类: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经基保泰松等;

  ⑻昔康类:吡罗昔康、替诺昔康、美洛昔康、氯诺昔康等;

  ⑼昔布类:罗非昔布、塞来昔布;

  ⑽其他类:蔡丁美酮等。

  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

  ⑴本类药物只有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血小板聚集的最大剂量是300mg/d,一般常用剂量是75~150mg/d。

  ⑵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和氨基比林没有抗炎作用。

  ⑶一般情况下,药物的胃肠黏膜损害作用与其抗炎作用呈正相关。

  ⑷本类药物中用于解热、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较多在抗感冒复方制剂中出现的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

  ⑸抗炎作用较强的药物是吲哚美辛,作用时间较长效的是吡罗昔康,不良反应较少的传统药物是布洛芬、双氯芬酸,最少的是新型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和塞来昔布。

  有关抗炎药物的较详细内容,请阅读:

  甾体类抗炎药与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区别在哪里?

  二、抗感染药物(消炎药)

  抗感染药物临床上治疗由各种病原体(微生物)在身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治疗措施主要是使用相关的抗感染药物。如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等。预防接种是减少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一)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和类别较多,往往把完全由人工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称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磺胺类抗菌药物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把从微生物发酵液中提取纯化的抗菌药物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又有天然抗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之分,所谓天然抗生素是指从微生物发酵液中提取的纯天然产品,未进行化学修饰,如青霉素、红霉素等;由于天然抗生素在药动学、药效学和毒理学方面的某些不足,把天然抗生素按照药物学家的意愿进行化学修饰,成为半合成抗生素,如临床常用的氨苄西林、阿奇霉素、阿米卡星等。各类抗菌药物主要特点如下: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和美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孟多、头孢拉定、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等)、头霉素类(头孢西丁)、碳青霉烯类(亚安培南、美罗培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等)等。本类药物抗菌谱较广,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而起到杀菌作用,本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生素种类。(扩展阅读: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本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可以口服,通过作用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属抑菌药物。抗菌特点为对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效。肺组织分布浓度高,多用于治疗肺部感染。对血管内皮、胃粘膜刺激作用明显,可引起肝损害。(扩展阅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氨基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等。属于广谱抗生素,主要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强,作用于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过程、肽链延伸过程和终止过程多个环节,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由于本类药物有明显的耳毒性、肾毒性和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故除阿米卡星外,其他药物目前已较少使用。(扩展阅读:氨基苷类抗生素)

  4.氯霉素和四环素类:如氯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等。此2类药物属快速抑菌药,广谱。作用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而起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有效,由于其严重和较多的不良反应已较少使用。(扩展阅读:氯霉素类抗生素)

  5.喹诺酮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帕珠沙星等。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而起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绿脓杆菌有效,药物在体内分布广,可用于全身性各个系统的感染。由于其抑制细菌DNA合成,所以青少年、妊娠期妇女应尽量少使用本类药物。

  (二)抗病毒药物

  病毒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在细胞内繁殖,其核心是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外壳是蛋白质,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在病毒基因提供的遗传信息调控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然后在胞浆内装配为成熟的感染性病毒体,以各种方式自细胞释出而感染其他细胞。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不能独立自营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的酶系统才能使其本身繁殖(复制),病毒核酸有时整合于细胞,不易消除,因此抗病毒药研究发展缓慢。

  病毒病是人类的主要传染病,病毒可侵犯不同组织器官,感染细胞引起疾病。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有:

  ①流行性疾病: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麻疹、腮腺炎、小儿麻痹症、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痹;

  ②慢性感性:乙型肝炎、艾滋病(AIDS);

  ③潜伏感染:疱疹性角膜炎、性病疱疹病毒与肿瘤有关:某些肿瘤。

  抗病毒药物有:病毒唑、金刚乙胺、阿昔洛韦、地昔洛伟、聚肌胞、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金刚烷胺、澳烯尿苷、病毒灵、阿糖腺苷、叠氮胸苷、二脱氧胸苷、更昔洛韦、疱疹净等。

  (三)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可分为表浅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表浅感染是由癣菌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体表部位造成的,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小。深部真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和隐球菌侵犯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造成的,发病率低,危害性大。在所有的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中,只有氟康唑和氟胞嘧啶能透过血脑屏障,治疗中枢真菌感染。

  常用抗真菌药按照作用部位分为治疗浅表真菌感染药物有十一烯酸、醋酸、乳酸、水杨酸、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球红霉素、甲帕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按结构分为有机酸类、多烯类、氮唑类、烯丙胺类(如特比萘芬)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资讯频道右侧轮播#)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