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多,有些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停药或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有的则很严重,可致死或致慢性药源性疾病。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也较易发现,常为人们所熟悉和关注。但对药物引起的失眠、多梦、谵妄、抑郁、躁狂等精神障碍,却往往认识不足。
通常人们对服用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或癫痫作用的氯丙嗪、安定、鲁米那、苯巴比妥或抗抑郁的多虑平、丙咪嗪等药物容易导致精神异常较为熟悉,而对有些常用药物也能引起精神异常并不知晓,而且这些常用药物引起的精神异常不容易被人察觉。
能够引起精神障碍的常用药物有哪些呢?
①抗微生物药物:青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磺胺类药物、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甲硝唑、呋喃唑酮、金刚烷胺等。
②心血管药物:利多卡因、胺碘酮、氟桂利嗪、硝苯地平、普萘洛尔、多沙唑嗪、普伐他汀等。
③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乙醇、苯丙胺(撤药后)、金刚烷胺、卡马西平和吩噻嗪类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
④激素类药物: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龙、泼尼松)、雌激素和孕激素。
⑤消化系统药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甲氧氯普胺等。
⑥抗癌药:干扰素、氟尿嘧啶、长春新碱、顺铂、白介素-2等。
⑦解热镇痛药:消炎痛、芬必得、萘普酮、阿司匹林等。
⑧拟多巴胺类药:左旋多巴、溴隐亭等。
⑨免疫调节药:胸腺肽。
⑩中成药:清开灵、双宝泰、脑轻松胶囊等。
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有哪些类型和具体表现?
药源性精神障碍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症状轻重不一,多数在停药后都能很快缓解,如果您在用药期间出现下列症状,应警惕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及时咨询医生或者药师。
①抑郁症:情绪改变、严重失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和自杀倾向等;
②精神病:包括扭曲的人格、妄想和幻想,此外还有欣快感、激动、行为异常、自杀倾向和精神错乱等;
③躁狂症:主要是情绪亢奋,其他特征包括:过度活动、失眠、快速讲话、夸大狂表现和失去控制。
④行为异常:药源性行为异常的症状较为常见,其特征是攻击性行为、昏昏欲睡、失眠、多梦、不安、易怒和激动等;
⑤精神错乱和谵妄:急性精神错乱的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常表现为困惑或者迷惑,并难以跟随提问和指令;
⑥痴呆:智力、记忆力和人格退化;
⑦撤药性精神障碍:震颤性谵妄,如迷惑、幻觉和幻听、惊厥、精神运动和自主活动的增加;反跳性失眠和焦虑;噩梦、恶心、呕吐、头昏、头痛、肌肉痛和静坐不能等;
⑧5-羟色胺综合征:精神错乱、迷惑、运动异常、反射亢进、发热、出汗、腹泻、低血压和高血压等
⑨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征:发热、强直、精神状况改变和自主障碍;横纹肌溶解症,吸入性肺炎、肾衰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为什么会发生药源性精神障碍?
①药物固有作用的延伸。
②由药物的中枢性作用引起。
③药物对全身新陈代谢的继发影响引起。
④突然停止使用精神药物或致瘾药物而引起的戒断反应。
⑤药物合用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叠加。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药源性精神障碍?
①过去已存在精神疾患或已发生精神病者;
②大脑机能不全,如老年人或脑损伤的病人;
③乙醇或药物滥用者;
④有身体疾病而又处于不良环境中,如在重症病房治疗的患者。
⑤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精神障碍的不良反应。
如何预防药源性精神障碍?
①尽量少用或慎用易导致精神障碍不良反应的药物,还应避免大剂量或超剂量用药,尤其是老年患者;
②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若发现药源性精神障碍症状,在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逐渐停止使用,除非病情无法缓解,否则应慎用抗精神病药,以免带来新的、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③除非有严重的副反应发生,否则不要突然停用抗胆碱药、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容易引起撤药性精神障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