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宝宝的成长,6个月后仅依靠母乳喂养已经不能满足宝宝的生长需要了,如果不及时添加辅食,宝宝的生长发育就会减慢或者停滞,也容易引起各种营养缺乏或感染性疾病,不利于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
【何时添加辅食?】
建议开始引入非乳类泥糊状食物的月龄为6月龄,不早于4月龄。此时婴儿每次摄入奶量稳定,约180m1/次,生长发育良好,提示婴儿已具备接受其他食物的消化能力。
【能吃什么东西?】
1)第一阶段(6月龄)食物:应首先选择能满足生长需要、易于吸收、不易产生过敏的谷类食物,最好为强化铁的原味米粉,米粉可用奶液调配;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茎类蔬菜、水果,主要目的是训练婴儿的味觉。食物应用勺喂养,帮助训练吞咽功能。
2)第二阶段食物(7—9月龄):逐渐引入婴儿第二阶段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等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引入食物应以当地食物为基础,注意食物的质地、营养密度、卫生和制作方法的多样性。
3)第三阶段(10—12月龄):此阶段婴儿可给予碎状、丁块状、指状食物,添加动物肝脏、动物血、鱼虾、鸡鸭肉及牛、羊肉等。婴儿可学习自己用勺进食。
【食物转换的方法】
婴儿食物转换期是对其他食物逐渐习惯的过程,引入的食物应由少到多,首先喂给婴儿少量强化铁米粉,由1一2勺到数勺,直至一餐;引入食物应由一种到多种,婴儿接受一种新食物一般需尝试8一10次,约3—5日,至婴儿习惯该种口味后再换另一种,以刺激味觉的发育。单一食物逐次引入的方法可帮助及时了解婴儿是否出现食物过敏及确定过敏源。
种类,应按“淀粉(谷物)——蔬菜——水果——动物”的顺序来添加。
质地,应按“液体(如米糊、菜水、果汁等)——泥糊(如浓米糊、菜泥、肉泥、鱼泥、蛋黄等)——固体(如软饭、烂面条、小馒头片等)的顺序添加,从一种质地过渡到另一种质地。
按从单一到多样,由少到多的顺序,一开头只是试吃,在喂奶之后试吃一点,然后逐渐增加。
鱼虾、贝壳类食物容易过敏,应比普通肉类晚点再添加。深海鱼虾比浅水鱼虾好些,受污染少。注意一定要买活的鱼虾。
【食物转换的意义】
食物转换有助于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引入过程应注意食物的质地和培养儿童的进食技能,如用勺、杯进食可促进口腔动作协调,学习吞咽;从泥糊状食物过渡到碎末状食物可帮助学习咀嚼,并可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用手抓食物,既可增加婴儿进食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手眼协调和培养儿童独立进食能力。在此过程中应该给宝宝足够的空间“玩饭”“抢餐具”,不要怕脏乱。
【常见问题】
宝宝缺锌需要补吗?什么食物含有锌?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头6个月内,因为婴儿体内储存锌较多,初乳也含有较高的锌,大致可以维持锌的需要量。但是6个月以后,婴幼儿需要通过辅食来获取锌的补充,所以辅食和强化铁锌的米粉,是补锌的首选,瘦肉、动物内脏(肝泥)、海鱼(鱼肉泥)、虾类等都有丰富的锌。
各类辅食添加的比例应该是多少?
没有绝对要遵循的比例,可以灵活安排,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主食是奶,每天应进食母乳或配方乳600-800毫升,谷类40-110克,蔬菜25-50克,水果25-50克,蛋黄15克或鸡蛋50克,鱼/禽/畜肉25-40克。
怎样判断辅食的添加是否足够?
孩子吃完后不哭不闹,睡眠也很好;定期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这就知道辅食的添加是足够的了。6个月前每月带孩子体检1次,6个月到1岁期间可每两个月带孩子体检1次;1岁后可以每三个月体检1次,直到入幼儿园。
孩子已经可以吃饭了,还要喝奶吗?
2岁可以吃固体辅食的孩子也应该每天喝400毫升奶。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且还可保证钙、锌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D等维生素的摄入。千万不要认为能够进食成人食物后,固体食物完全可以替代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