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出现,不仅扰乱了原本该有的平静生活,也是对身体健康的一大考验。现如今,遇上高血压的人不在少数,如何治疗它,很多人都在寻找合理的方法,全国名老中医陈意认为,治疗此病,该从肝入手!这是为什么呢?且看正文!
专家表示,根据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肢麻舌强、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等,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
1从肝论治理论依据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经脉》说:“虚则头重高摇。”故认为眩晕与肝肾有关。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肝厥头痛必多眩晕”,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言,“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另一原因。
2情志因素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多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以情志失调最为重要。长期五志过极,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使肝气郁滞,“气有余便是火”,肝郁日久化火,则耗伤肝阴,导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发为高血压病;或因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肝火也可灼伤肝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之证。
高血压病多因情志失调而发生、发展,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利,导致血脉瘀滞。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变化多不同程度地受情志因素影响。因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运行无阻,血压即可保持正常。若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一则瘀血内生;二因木郁则土壅,土壅则枢机失转,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痰气凝滞。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言:“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
3辨证论治,调肝为先
高血压病,常见的辨证分型有以下三种:
①肝阳上亢型: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治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代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
②阴虚阳亢型: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以滋阴潜阳,平肝息风;代表方剂为镇肝息风汤。
③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两眼干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小便短涩,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治以滋补肝肾;代表方剂为杞菊地黄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