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可以针对性的杀灭肿瘤细胞,多为细胞毒性药物。要了解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首先应了解它是如何抑制肿瘤生长,这与肿瘤细胞周期生长特点有关,为此先简单介绍肿瘤细胞生物学。
肿瘤细胞分裂增殖一次所经历的过程称细胞周期。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在本质上与正常细胞相同,分为四个步骤:细胞合成前期,DNA合成期,合成后期以及有丝分裂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需要蛋白质为原料。正常细胞完成分裂增殖一次或数次成为相应组织的成熟细胞后,会停止这一过程,而肿瘤细胞则因为基因的变异或其他因素,无限制的分裂增殖下去,导致肿瘤的不断增大甚至转移。
不同的抗肿瘤药在细胞分裂增殖周期的各个环节上对其进行干扰抑制,这就是各种抗癌药发挥作用的机理。因此抗肿瘤药可以通过干扰DNA合成、有丝分裂的进行以及蛋白质的生成等,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但同时,由于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针对细胞分裂,所以用药时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分裂增殖的正常组织,这也是抗癌药物对机体造成毒副反应的主要原因。
抗肿瘤药分为哪几类?
其常用药物有哪些?
根据不同的药物结构、来源和对肿瘤细胞产生作用的不同机制,抗癌药通常分为: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激素类药物、抗肿瘤植物药、其他抗肿瘤药物和辅助治疗药。分别介绍如下:
烷化剂
具有烷化基团,是一类化学性质很活泼的化合物,能与细胞遗传物质(DNA分子)或细胞功能物质(蛋白分子)起作用,使DNA分子断裂或蛋白分子变性,从而造成细胞死亡,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美法仑(L-PAM)、司莫司汀(MeCCNU)、氮介、白消安等。
抗代谢
这类药物能干扰细胞代谢过程,其化学结构与细胞代谢过程中必需物质相似,通过影响DNA分子的合成,阻止细胞的分裂增殖而产生抗癌效应。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甲氨蝶呤(MTX)、氟尿嘧啶(5-FU)、优福定(UFT)、吉西他滨(泽菲、健择)、卡培他滨(Xeloda)等。
抗肿瘤抗生素
是指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是在抗感染抗生素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抗肿瘤抗生素的机制不尽相同,但大部分都与抑制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MMC)、博来霉素(BLM)、柔红霉素、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PI)、阿柔比星等。
激素类药物
此类药不同于其他的细胞毒性药物,是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达到抗癌目的,对所作用肿瘤组织有高度专一性,并且对造血系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适用于具有激素依赖性生长的肿瘤,常用药物有他莫昔芬(三苯氧胺)、甲羟孕酮、氨鲁米特等。
抗肿瘤植物药
抗肿瘤植物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主要指生物碱类抗肿瘤药,多数通过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而发挥作用,但由于选择性差,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作为联合化疗方案中的重要药物。常用的有长春新碱(VCR)、长春瑞滨(诺维本,盖诺)、羟喜树碱、紫杉醇(泰素,紫素)、多西他赛(泰索蒂,多帕菲)等。
其他抗肿瘤药物
包含金属铂类配合物及其他对肿瘤细胞生长代谢有影响的药物,如顺铂(DDP)、奥沙利铂(OXA)、卡铂(CBP)、门冬酰胺酶(ASP)、米托恩醌(USAN)等。
抗肿瘤辅助用药
作用广泛,主要用于控制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抗肿瘤药物对病人的损害以保持机体的良好状态,从而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常见的有升白细胞药物(瑞血新、吉粒芬、惠尔血等)、解毒药(亚叶酸钙、美司钠等)、增强免疫药物(维生素B6、人参多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