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不懂专家门诊写的处方单,以为是秘方不外传又害怕被骗,出院时看不懂住院诊疗单,尤其一些药物的用法和用量,影响疾病治疗。今天就跟大家学习一下常见皮肤科外用药物的种类、剂型、使用方法、使用频率等,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种类
1)清洁剂:用于清除渗出液、鳞屑、痂和残留药物;代表药: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
2)保护剂:保护皮肤、减少摩擦、缓解刺激;代表药:炉甘石、氧化锌粉。
3)止痒剂:减轻局部痒感;代表药:焦油制剂、糖皮质激素(即激素).
4)角质促成剂:促进表角质层正常角化、减轻渗出;代表药:3%硫磺、5%黑豆馏油。
5)角质剥脱剂:使过度角化的表皮松解;代表药:10%硫磺、0.01%维A酸。
6)腐蚀剂:破坏和去除增生的赘生物;代表药:30%三氯醋酸、硝酸银。
7)抗菌剂:杀灭或抑制细菌;代表药:3%硼酸溶液、0.5%红霉素。
8)抗真菌剂:杀灭和抑制真菌;代表药:1%益康唑、1%特比萘芬。
9)抗病毒剂:抗病毒;代表药:3%无环鸟苷。、
10)杀虫剂:杀灭螨虫、虱等;代表药:5%硫磺软膏、2%甲硝唑。
11)遮光剂:吸收或阻止紫外线穿透表皮;代表药:10%氧化锌、5%二氧化钛。
12)脱色剂:减轻色素沉着,代表药:3%氢醌、20%壬二酸。
13)维A酸类:调节表皮角化、抑制表皮增生,代表药:0.05%全反式维A酸霜、1%他扎罗汀凝胶。
14)糖皮质激素:即激素,抗炎、止痒、抗免疫等。根据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若效(醋酸氢化可的松)、中效(醋酸地塞米松、0.01%氟轻松)、强效(双丙酸倍他米松、0.025%氟轻松)、超强效(丙酸氯倍米松)。
剂型
1.溶液:药物的水溶液,清洁、收敛作用,用于湿敷;常用3%硼酸溶液、0.05%黄连素溶液;
2.酊剂和醑剂:药物的乙醇溶液,如2.5%碘酊。
3.粉剂:干燥、保护作用,如滑石粉、炉甘石粉。
4.洗剂:粉剂与水混合,常见炉甘石洗剂、复方硫磺洗剂。
5.油剂:植物油溶解药物而成,清洁、保护、润滑作用,如25%氧化锌油。
6.乳剂:有两种,油包水的有轻度油腻感,用于干性皮肤;水包油的较清爽,用于夏天或油性皮肤。
7.软膏:保护创面、防止干裂,渗透性较乳剂好。
8.糊剂:吸水和收敛作用,如强松湖。
9.凝胶: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机溶剂配制而成,如阿达帕林凝胶。
使用方法
外用:指的是直接涂抹于患处,稍加按摩促进药物吸收;
湿敷:指将药物制成溶液后,通过纱布浸泡并将多余水分拧干后覆盖于患处,促进药物的吸收,使用方便。
药浴:将药物按照合适的浓度配制成较多溶液,对于严重的大面积的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等患者,部分或全身浸泡其中,疗效不错。
使用频率
qd每日一次;bid每日两次;tid每日三次;qid每日四次;qh每小时一次;q4h每四小时一次;q8h每八小时一次;qn每晚一次;qod隔天一次;biw每周两次;hs临睡前;prn必要时。
常用术语
序贯疗法:指的是对于必须长期使用的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开始时给予较大剂量静脉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并改为口服,后期可慢慢改为外用药物治疗等的一系列的动态治疗过程。激素、抗菌药、抗病毒药、抗肿瘤药等都有序贯疗法。
手掌面积:每个人的体表面积定为100%,1手掌面积定为1%,因此全部表面皮肤即为100个手掌大小。
假设一位患者疾病累及左前臂外侧、前胸部、右小腿后面和右足背,那么他的皮损面积就是:6/2/2+13/2+13/2/2+7/2/2=13%,你看懂了吗?
比如,双足是7%,那么左右足分别是3.5%,3.5%,那么一只脚的前后两面分别是1.75%、1.75%。
指尖单位:1指尖单位是药物挤出后从食指指尖覆盖到第一指间关节的软膏或乳膏的量,相当于1克剂量。1指尖单位足以涂满两个手掌大小的面积(2%)的皮损。因此,你可以根据药物的剂量和皮损面积的大小,计算每次用量和1支药膏可以用几天,这样就可以用适当的剂量达到致病的目的,又不会浪费药膏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