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俗称“瘊子”,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粘膜引起的一种皮肤表面赘生物。根据临床表现和部位,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疣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外伤或皮肤破损是HPV感染的重要因素。疣的病程与机体免疫有重要关系,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肾移植、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红斑狼疮病人疣的发病率增高。
临床表现:
1.寻常疣:俗称“刺瘊”、“瘊子”等。寻常疣初起为针尖大丘疹,渐增至豌豆大或更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呈刺状,质硬,灰黄、污黄或污褐色,继续发育呈乳头状增殖。摩擦或撞击时易出血。初发常为1个,长期不变或不断增多,邻近者互相融合,有时可自身接种。多发生于青少年,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寻常疣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
特殊类型包括:①丝状疣好发于眼睑、颈、颏部等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正常皮色或棕灰色。一般无自觉症状。②指状疣在同一个柔软的基底上发生一簇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其尖端为角质样物质。数目多少不等,常发生于头皮,也可发生于趾间、面部。一般无自觉症状。
2.跖疣:为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外伤和摩擦为其诱因,足部多汗也有一定关系。初起为一细小发亮的丘疹,后逐渐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灰褐、灰黄或污灰色,呈圆形,境界清楚,周围绕以稍高增厚的角质环。好发于足跟、跖骨头或趾间受压处。自觉不同程度疼痛,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认为儿童较成人易于消退,多汗或跖骨异常者不易消退。
3.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大多骤然发生,为米粒大到绿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浅褐色或正常皮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数目较多,多数密集,偶可沿抓痕排列成条状(同形反应)。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病程慢性,有时突然自行消失,亦可持续多年不愈,愈后不留痕迹。
4.肛周生殖器疣(尖锐湿疣):常发生在肛门及外生殖器等部位,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染,本病好发于性活跃的中青年,潜伏期一般为1-8个月,平均为3个月,与尖锐湿疣患者性接触后是否发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种的病毒数量和机体特异性免疫力。
治疗:
1.药物治疗
(1)5-氟尿嘧啶软膏;
(2)0.05%-0.1%维A酸软膏或阿达帕林霜;
(3)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亚砜搽剂;
(4)5%咪喹莫特霜;
(5)抗病毒药;
(6)其他,水杨酸,普鲁卡因等均有报道。干扰素、转移因子、胸腺肽等免疫增强剂,全身或疣体注射。
2.光动力疗法:局部外用光敏剂,光照后引起局部细胞死亡,可治疗部分寻常疣、尖锐湿疣。
3.物理疗法:冷冻疗法、电灼疗法、激光治疗、刮除治疗等适用于数目少者。
4.手术切除:个别巨大疣体可行手术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