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肉阜的病因
摘要:尿道肉阜多发于绝经后女性,尿道肉阜在绝经前及青春期女性中很少见,但也曾有2岁大的女童发生尿道肉阜的报道。另外,国内外均有男性尿道肉阜的个案报道。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阐明。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尿道肉阜的病因还不甚了解,一般认为可能与局部损伤和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有关。
尿道肉阜可以有蒂亦可为广基的,颜色鲜红,表面光滑或有皱纹,质软而脆,易受损伤而引起出血。尿道肉阜通常都不很大,约为0.5~1cm大小,多数长在尿道口内,少数可突出尿道口外,亦可累及尿道外口的四周。
显微镜下可见尿道肉阜由上皮、血管和肉芽组织组成,可以分为三种病理类型:以上皮增生为主的称为乳头状瘤型,以血管增生为主的称为血管瘤型,以肉芽增生为主的称为肉芽肿型。
目前已知的尿道肉阜发病原因如下
雌激素不足: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阐明,由于其多发于绝经后女性,故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有报道指出雌激素不足导致的尿道脱垂可能是演化为尿道肉阜的第一步。
慢性炎症刺激:
局部的慢性炎性刺激亦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外翻,尿道口周围上皮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小静脉曲张等从而形成肉赘样病变,尿道肉阜可能还与滴虫病,结核,肠异位,尿道处女膜融合有关,但是相关研究很少,尿道肉阜在绝经前及青春期女性中很少见,但也曾有2岁幼女即发生尿道肉阜的报道,另外,国内外均有男性尿道肉阜的个案报道。
发病机制:
尿道肉阜通常很小,但也可达1~2cm,多见于尿道口后唇约6点处,尿道口其他部位少见,极少数可发生于尿道内,多数基底较宽,有的带蒂,镜下观察尿道肉阜看上去像是被鳞状或移行上皮覆盖的肉芽组织床,可见大量扩张的毛细血管及纤维,上皮组织的包绕可形成乳头状结构,炎症性浸润很常见,根据其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及静脉曲张的不同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即乳头状瘤型,血管瘤型及肉芽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