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这个名字真是好难念,有时候不小心念错了还会念成其他病去了,因此平时肾内科的医患更喜欢叫它好记又洋气的英文名“FSGS”。
FSGS跟人种特别有关系,黑人发生率最高,对咱们黄种人来说相对少见些。并且,黑人FSGS恶化为尿毒症的风险也最高,是白人和黄种人的4倍。
FSGS,调皮鬼
大家都知道,肾穿刺是确诊各类型肾病的金标准。但FSGS有时就会挑战这一点,因为它的病变分布不按套路出牌,表现为部分肾小球的小叶部分硬化,而其他肾小球则可能是正常的形态,这种局灶性的特质导致临床有时漏诊和误诊。比如穿刺的肾小球比较少,或者是没有穿到它节段性硬化的地方,就被漏诊、误诊了。
原发性FSGS有时被误诊为微小病变,微小病变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有所介绍→发展成尿毒症概率极低的肾病类型---微小病变。这也是一部分“微小病变”患者的疑问,第一次肾穿刺为微小病变,但治疗效果一直不怎么好,于是进行了第二次肾穿刺,第二次穿出来的结果怎么“变成”FSGS了呢?是微小病变恶化成了FSGS吗?其实这部分患者可能自始至终都存在FSGS,只是因为采样问题导致病理医生观察的时候,没有看到那部分肾小球硬化病变。
FSGS这么调皮,这么爱躲猫猫,有时真是非常考验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抓住它的本领。
FSGS,原发还是继发?
根据病因来分,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FSGS。没有其他明确病因的FSGS就是原发性的FSGS,也叫特发性FSGS。有其他病因的,比如IgA肾病、血管炎、狼疮性肾性等等,它们的一些病理性改变在愈合以后形成硬化瘢痕等原因,导致继发性FSGS的发生。
因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的FSGS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因此临床上区分两者非常的重要。原发性FSGS通常会用到免疫抑制剂的方案,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剂,而继发性FSGS最佳的治疗方法是降低肾小球内压从而更好的阻止肾病进展,如使用RAS阻断剂即普利和沙坦类药物。
虽然两者都有部分肾小球部分小叶硬化的形态特点,但原发性的FSGS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弥漫性的足突融合,而继发性FSGS则足突部分融合。
原发性FSGS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FSGS的发病是有哪些表现呢?
1)大量蛋白尿,大部分原发性FSGS的蛋白尿超过3.5g/天,一些发现得早的患者,蛋白尿在刚开始可能没达到这个水平,然后逐渐上升到肾病综合征范围的大量蛋白尿水平。
2)镜下血尿:FSGS镜下血尿的发生率比较高,约2/3的患者可伴有血尿,这与系膜增生性病变有关。
3)高血压
4)肾功能不全:FSGS发现时血肌酐升高者比较常见。
原发性FSGS的分类
原发性FSGS分为5类:
1)顶部型
2)细胞型
3)门周型
4)塌陷型
5)经典型FSGS:也称为非特异型,排除上面四种,归为这一类。
根据一些文献的报道,我国最常见的是顶部型和经典型FSGS这两个,塌陷型的最少。
FSGS的预后
最可靠的预后因素还是患者对治疗的临床反应:总的来说,患者的治疗反应好,预后好!患者的治疗反应差,蛋白尿一直降不下来,预后则差。
下面具体来说一说:
1)蛋白尿水平:如果蛋白尿能维持完全缓解,蛋白减少至低于0.3g/天,预后则是很不错的,肾功能有望长期或者是终身保持稳定。
但如果肾病综合征一直不缓解,蛋白尿持续大于3.5g/天,10年的肾脏生存率仅为30%~55%,如果是蛋白尿大于10g/天,预后则会更差,多数患者在5年内会进展为尿毒症。
2)肾功能不全的程度:就诊时,肾功能不全的程度越严重(急性的除外),肾脏生存情况越差。
一项肾病系列研究显示:血肌酐大于115umol/l(1.3mg
/dl换算方法为:1mg/dl=88.4umol/l)的患者,10年时统计的肾脏生存率明显低于血肌酐浓度低一些的患者。
通常发现时肾功能差,这本身就提示病程时间已经比较长、病情更严重,活检的时候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越广泛,因此,治疗的难度也更大,治疗反应差。
3)组织学病变:顶部型的原发性FSGS通常对激素反应较敏感,治疗反应好,更容易获得完全缓解,因此,比起其他类型的FSGS预后更好。而塌陷型的结局则是最差的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