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泌尿频道 > 疾病分类 > 其他 > 与情绪觉受完全接触 不逃避不排斥

与情绪觉受完全接触 不逃避不排斥

2019-05-30 来源:支点心理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我们之中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犯过罪,但性格中总有一些黑暗面必须学习去面对。性格中黑白分明的部分较不成问题,我们习于隐藏或否定的是那些灰色地带:不会说“不”、孤僻、不会保护自己、过度牺牲奉献。但修养的第一步必须先承认问题的存在,你必须坦然面对你所有的感觉,才能找到完整的自我。

生者必灭,一切终必消逝,无一法可永恒不变,这一切真的是无常。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地相处,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质。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具体谈到了这个修习的要领:“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如何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呢?当贪、焦虑、愤怒等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不能逃避和排斥,而是要贴近它们。如果禅修者对这些心理现象关注不够,他就无法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修行原则。

现实的情形是,当禅修者感知到焦虑或愤怒时,他可能只是不断地抗拒或回避。如果只是抗拒而不是贴近它,那就失去了观察它们的时机。所以,当贪爱、嗔愤、焦虑、昏沉等现起的时候,禅修者能否在那段较短的时间内定住在当中而不抗拒,则是禅修的关键。

定住、观察而不抗拒回避,训练出这种能力非常困难,但它对禅修至关重要。修行者能否与当下生起的各种情绪和平相处,并能保持谨慎细心的态度去观察,则是修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这项能力被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它,贴近身心,这给进一步的修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会障碍修行者贴近身心,例如,当遇到生气时,修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情形,修行人不应该如此;可以想见,一位修行者如果这样认识,接着他一定会采取回避掩饰的态度;大多数时候,这种回避掩饰的态度他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如果禅修者如此处理情绪,他就很难与真正的负面情绪直接相处;如果一直不能贴近内心生起的情绪,只是一味地回避与抗拒,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原则就无法落实在禅修中。

对于修行者而言,当生气出现的时候,应当采取直接面对它的态度。不能让这种情绪一再的膨胀,最终引发愤怒;也不能回避生气,而采取压抑逃避的态度。当你能真正面对负面情绪时,它会在那里停止下来,这时,就给观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只是习惯性地抗拒与回避,禅修者就没有时间观察这些情绪,他的心只会随着这些情绪在爱与恨之间起舞——这就是所谓的贪嗔模式。

生气(我们以生气为例)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安于其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些禅修者修习了很长时间,他依然会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接纳这些负面情绪。不论当下内心展现的是什么状态,禅修者必须安住于其中,这是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前提,但是,安于负面情绪之中,既不符合一般人的理念,也不是稍加修习就可以达到。然而,对于实际的修行者来说,安住于当下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者安住于当下的能力越强,他就有能力进入更深的禅修,这种能力可以引领他接近心的本质,进而体验心的真相,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禅修的本质是与身心相处,藉此看清它们的究竟实质。贴近身心,是为了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贴近身心的标准是,你能够接纳身心的各种情形,而不排斥——这是进一步禅观的前提。

一旦能安驻在身心的当下,你就有条件进入更深的禅修领域。放松地与当下的感受相处,而不做任何主动分析——禅修就成为了解身心本质的过程。你面对的只是原本的东西,而不是以心造心,假造出来的事物。例如情绪,我们不说它们是什么,也不排斥它们,我们安住在其中,了知它们,然后会发现它只是无常的事物:生起、消失、生起、消失。当你能看到这一点——无常,你的执着就开始松动,你才可能开始放下那些与生俱来的错误认知。

当禅修者能够时时刻刻留意到当下的诸多内心情形,即他能做到“留意当下”,他才可能会体验到情绪的“无常”特性,留意当下的能力中含有定力的成分。有些禅修者会认为,定力就是紧闭双目,安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面对禅修对象时的安住能力。

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在他所要观察的目标上,这种面对五蕴身心时的稳定度乃是真正的定力。不论生起什么现象,昏沉、睡眠、生气、愤怒、焦虑与各种念头,禅修者都有能力安稳地定住在那里,如实面对,这是定力的本质展现。

禅修时,如果感知到情绪生起,必须专注于它,即使最强烈最难以忍受的情绪,禅修者也应该竭尽全力,以精进而勇猛的精神定住于其中,并进行觉知。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与超乎常人的定力。当情绪、感受、念头等来临时,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其中,不排斥不回避,只要有能力稳定在这一点上,他就可以进入更深入的身心领域,以了解实相。

我们多以负面情绪为例,因为人们的内心最容易排斥负面情绪。例如,当焦虑出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担忧,然后找出理由,要消除这个情绪。我们可以看到,稳定地安住在这些情绪当中是多么困难的事。表面上,我们是在对治它,其实,这是禅修者不能面对它而采取的逃跑策略。多数情况下,禅修者一再地采用回避或逃跑,或者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不但错失了观察身心的好时机,也是修行一再地与身心的本来面目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当不喜欢某些情绪时,人们会给自己找出诸多借口,然后理所当然地产生排斥心理,人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模式。当禅修者很有经验时,他才能看到自己内心一贯采用的手段,它不停地给自己找借口,然后采取行动。不找理由,只是安住在原本的身心现象当中,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越有经验的禅修者,越能发现完全安住在当下的能力很不容易获得。

与自己的理念不合时,人们会自然地生起抵抗,或者回避逃跑,这已经是人类潜在的本能,禅修,正是要离开这两种情形。对于以解脱烦恼为目的的修行者,首先要发展出安住当下的能力。

如果不能摆脱拒抗与回避这两种力量,禅修者就无法真正接近心的本质,也就无法纠正对身心的错误认知。如果禅修者持续地重复着对身心的错误认知模式,他就无法从痛苦烦恼中完全摆脱出来。

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即使安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也是与身心共处的时刻,这种时刻才是真正发现真理的时刻。在禅修时,心理上清净与否,情绪上有没有波澜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禅修者是否真正平稳的安住在各种心理状态之中。各种感受层出不穷,念头不断涌现,而禅修者能够在这些情形中安住不动,这是一项重要的禅修能力。希望自己在今生有所成就的修行者,需要长期磨练这项能力。

发现真实的自我并不容易。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三胞胎中的一个。在那个时代,三胞胎都是穿一样的衣服,玩同样的玩具,参加同样的活动,反正什么都一样。周围的人并不把你当成一个个体,而是视为三胞胎之—。不管我们在校表现优劣,不管是否用功,成绩永远是乙。我们之中可能有一个是甲,一个是丙,但老师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为了保险起见干脆一律给乙。有时候我爸爸把我抱在怀里,却不知道我是谁。

你能想象这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会造成什么影响吗?现在社会已体认到尊重个体差异的重要,尤其多胞胎已愈来愈普遍,父母多半不会再让孩子穿同样的衣服,接受完全一样的待遇。

身为三胞胎之一激发我开始寻找真我的旅程。我一直都坚持做我自己,即使因此付出代价也不后悔。我深信人不应该为了任何理由而虚伪。

我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做自己,也因此学会一套诀窍可以辨识他人是否真诚。那就像灵敏的嗅觉,只是用的不是鼻子,而是所有的感官。初识一个人时,如果我嗅出他的真诚,我会释放出信息让他靠近,否则便暗示他离开。我发现与临终的人相处会使你的嗅觉变得更敏锐。

不过,他人的真伪并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例如有些“好心人”会主动要开车送我去演讲会场,帮我推轮椅上讲台,但后来我往往无法顺利返家。我发现这些人只是利用我来膨胀自我,真正好心的人会关切我是否安全返家。

多数人一生中总会扮演好几种角色,我们学会转换不同的角色,却往往看不透角色后面的自我。无论是扮演配偶、父母、老板、好心人、叛逆少年等等,有些角色在陌生的情境中确实能让人有所依凭。我们要做的是厘清什么角色适合自己,什么角色不适合自己。这个过程有点像是剥洋葱,同样免不了要赔上几滴眼泪。

举例来说,要认清自己的负面特质并加以去除是很痛苦的。每个人都有成为甘地或希特勒的潜力。我想谁都不愿听到自己拥有希特勒的潜质,但这是无可否认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黑暗面,或至少是黑暗的潜质——否定这一点是最危险不过的。承认自己有为恶的能力是绝对必要的,承认之后才能努力将它释放出来。当你对人生的课题有所领悟,你会剥开层层的角色,发现一些你可能不愿承认的事实。

然而这并不表示人的本质是坏的,只是你可能有一些部分是你原本不认识的。例如你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超级大好人,那么你就应该卸下老好人的形象,还原你的本来面目,因为时时刻刻戴上好人的面具只是一种虚伪。有时候你可能必须走到另一个极端(变成一个脾气极坏的人),最后才能找到真正忠于自己的中庸之道——你的和善全然是出于同情,不再为了达到目的而表现和善。

有些心理防卫机制是早年为了生存而养成的,长大后则可能必须断然抛开才不致遭到反噬。一个女人从小就学会远离酗酒的父亲:她知道当情况失控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离开现场。一个六岁的女孩面对酒醉怒吼的父亲时,这大概是惟一能想到的方法。这个方法帮助她度过坎坷的童年,但现在她也为人母亲,同样的方法却可能伤害到她的孩子。当一种生存工具已经失效时就应该彻底抛弃,心存感激地放开。但有些梦想确实一逝不复返,也只能徒留伤感。就好像这个母亲必然会为自己从来没有正常的童年而自伤。

不同的角色可能都曾带给你助益,但随着心智的成熟你会发现你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甚至高到超出你的负荷。例如很多人到了中年才发现自己永远是家中“负责照顾别人和调解冲突的人”,你不是不乐意,但警觉到已经到了失衡的地步。你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扮演这样的角色:无时不在努力取悦父母和手足,家人失和都是你在调解,兄弟姐妹要借钱找工作都是找你。到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这样的角色根本不是你,于是你决定撒手不管。你还是一样和善亲切,但不再觉得有义务让每个人都快乐。

人际关系本来就不尽是和谐的,失和与失望总是难免,要解决所有的问题根本是不可能的。

然而你如何面对这个全新的你?

你可能会发现角色扮演是很辛苦的:“我真高兴不再觉得必须为别人的快乐负责。”

你可能会发现你以前总在欺骗别人:“我的随和不过是为了让别人更喜欢我。”

你可能会发现真正的你就有其可爱之处。

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行为其实是出自恐惧: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人缘不好。

你可能会发现你只是利用角色扮演来赢得战利品:“我一心希望成为人人喜爱夸赞的人,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和所有人一样平凡。”

你可能会发现别人就算发生问题也不会怎么样,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自我。

你可能发现你在弱化别人以凸显自己的坚强。

你可能发现你一心注意别人的伤痛,只是不愿面对自己的问题。

我们之中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犯过罪,但性格中总有一些黑暗面必须学习去面对。性格中黑白分明的部分较不成问题,我们习于隐藏或否定的是那些灰色地带:不会说“不”、孤僻、不会保护自己、过度牺牲奉献。但修养的第一步必须先承认问题的存在,你必须坦然面对你所有的感觉,才能找到完整的自我。

也许你舍不得抛掉其中若干角色,但抛开之后你才能扮演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永恒的,过去与未来都不会改变。

人的本质绝不只是外在条件所显示的,虽然我们总习惯于以外在条件来定义自己。碰到事事顺利的日子——天气晴朗,股市上扬,车子簇新亮丽,孩子的成绩都很好,和朋友的聚餐很愉快——你便觉得自己是很不错的人。碰到不顺的日子,你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于是你顺着外在的情势起起伏伏,有些情势可以控制,有些则不然。然而你的本质是永恒的,不是外在环境或你的角色能局限的。这些都只是幻象,是不适合的迷思,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了不起的你。抛开所有身份认同的幻象,你才能发掘真正的自我与自我的光辉。

人们常习惯在别人身上找寻自己的意义。当别人心情不好时,你也陷入低潮。如果别人觉得你不对,你便开始自我防卫。其实人我的攻防根本无碍你的本质,本质的你就是完整而有价值的,不管你是穷或富,年轻或年老,是否得过奥林匹克金牌,是刚结束或开始一段恋情。无论在生命的起点或尽头,正意气风发或陷入绝望的深渊,你都不会受外在环境的局限。你不等于你的疾病或你的职业,你只是你自己。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