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枸橼酸尿性肾钙结石的常见原因为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慢性腹泻综合征、口服噻嗪类利尿剂或乙酰唑胺、高动物蛋白饮食、剧烈运动高钠摄入量、痛风或痛风素质以及尿路感染等。
1.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RTA)
低枸橼酸尿常见于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RTA),可以是完全性的,也可以是不完性的。完全性的或不完全性RTA可致高钙和低枸橼酸尿,尿呈碱性形成磷酸钙结石,少数还可伴有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2.慢性腹泻综合征
慢性腹泻综合征可以导致体内液体流失和肠道内碱的损失。慢性腹泻及炎症性肠病患者由于碳酸氢盐从肠道损失,可以导致低枸橼酸尿。由RTA或慢性腹泻综合征引起的低枸橼酸尿也与其它代谢异常有关(例如,高钙尿症,高尿酸尿症)。慢性腹泻综合征还可以增加成石的危险因素(例如,低尿量,高草酸尿症,低镁症和低尿pH值)。
3.慢性肾脏病(CKD)
随着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肾小球滤过的枸橼酸量将逐步减少。但是,在CKD的早期阶段,通过增加枸橼酸排泄分数,以防止尿枸橼酸的急骤下降,尿枸橼酸的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变,直到CKD晚期阶段,才能观察到枸橼酸的水平的下降[8]。
4.口服噻嗪类利尿剂或乙酰唑胺
噻嗪类利尿剂或乙酰唑胺可以引起低枸橼酸尿。噻嗪类利尿剂可以引起低血钾,低血钾又致细胞内酸中毒,从而诱导低枸橼酸尿。乙酰唑胺(碳酸酐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青光眼)的应用会产生类似于肾小管酸中毒的表现,出现尿液成分的改变,由于其抑制碳酸氢钠在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而致高氯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引起了低枸橼酸尿。
5.托吡酯
托吡酯(碳酸酐酶抑制剂)是常用的抗惊厥药物,它的应用有增加磷酸钙结石成石的危险性。托吡酯能抑制肾碳酸酐酶的活性,引起低枸橼酸尿,从而增加尿结石形成的风险。Warner等研究表明,枸橼酸肾脏排泄与托吡酯应用剂量有关,具有剂量依赖性。首剂量托吡酯服用后,可观察到患者尿枸橼酸排泄减少40%;高剂量托吡酯可以减少尿枸橼酸排泄65%。
6.高动物蛋白饮食
增加肉类的摄入量,可以使尿中钙,草酸,尿酸排泄增加,尿pH减低以及枸橼酸的排泄减少。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减肥饮食也可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此类饮食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尿枸橼酸和pH值,并且增加尿钙和尿钠水平。
7.过量钠的摄入
过量钠的摄入也可能导致低枸橼酸尿。类固醇,含铝抗酸剂,袢利尿剂和维生素D等药物均可以导致高钙。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增加三磷酸腺苷(ATP)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导致尿中枸橼酸减少,有增加磷酸钙结石成石的危险性。
8.剧烈体力活动或运动
长期从事剧烈体力活动或剧烈的体育锻炼者,易导致体内乳酸性酸中毒,酸中毒时细胞内增加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对枸橼酸的利用。其结果是细胞内较低的枸橼酸促进胞外枸橼酸的重吸收,从而降低枸橼酸尿排泄,可以产生低枸橼酸尿。
9.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多伴有低枸橼酸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以通过钠依赖性容量扩张以及慢性低血钾导致细胞内酸中毒、高钙和低枸橼酸尿。
此外,减肥手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髓质海绵肾、短肠综合征、感染性结石也会出现低枸橼酸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