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肾病患者感觉很委屈:明明症状相同,检查结果相近,治疗方案也都差不多,为什么别人效果那么好,我却越来越严重?
肾病类型是什么意思?
肾病治疗之前,常常需要确定病理类型,有时甚至需要做肾穿刺。
到底什么是病理类型呢?
病理类型,是在病理学层面上,将肾脏病分成不同的类型,核心标准是肾细胞的病理改变(肾穿刺),非核心标准是各种临床症状(各项检查结果、年龄、病史等)。
病理类型的意义在于:
可以确定肾脏具体的受损部位以及损伤形式,以此作为治疗方案确定的依据。
比如,一名7岁男童,肾病综合征表现(高度水肿、大量尿蛋白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6.8克,无病史。
医生的第一判断是微小病变型,治疗方案首选激素。
但治疗半个月尿蛋白定量并未明显下降,经肾穿刺,发现是IgM肾病,就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是怎么来的?
说起治疗效果,大家首先要弄明白肾脏的工作机制。
肾脏包括两百多万肾单位,但这些肾单位并不是同时工作,而是采用“轮班制”。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半肾单位能够正常工作,就不会有任何影响。
当肾炎出现时,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被破坏,会出现尿蛋白、潜血等症状。
激素的作用,是抑制炎症反应。
请注意:激素虽然能抑制炎症反应,但并不能保证那些受损肾单位能够恢复工作。
真正让你表现出“治愈”效果的,是那些剩余的肾单位重新恢复工作的结果。
治疗的真正含义
从上面的叙述中,你应该了解到:所谓治疗效果,实际上是剩余肾单位带来的。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治疗”。
好的治疗,并不是迅速消除临床症状,而是尽可能保全人体组织功能。
虽然抑制尿蛋白的确非常重要,但如果以牺牲肾单位为代价,就得不偿失了,因此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到1克的时候,医生通常不会给你用激素。
治疗效果的好坏,并不是一时的化验单数据,而是通过治疗,能将疾病对生活的影响降低多少,尤其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