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GN)又名尿酸性肾病,系因体内嘌呤代谢长期紊乱,使血尿酸过高,致尿酸盐在肾脏沉积结晶,而引起肾脏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调整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痛风的发病率正呈显著性上升趋势,而痛风会对我们的肾脏造成损害,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痛风性肾病的原因,以及怎样去防治?
据统计,25%的痛风患者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其中60-70%的患者会因此而死亡,而且痛风患者的寿命普遍比正常人减少10-20年,痛风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新的急待控制的疾病之一。痛风肾(尿酸性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所导致的肾损害。
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蛋白尿、水肿、夜尿增多、高血压、血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如能早期诊断并控制高尿酸血症,肾损伤可明显减轻,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则病情可恶化并发展为肾终末期疾病而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引起体内尿酸过多的原因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①核酸代谢增强:即各种原因引起的嘌呤碱基合成过多或降解过快,导致嘌呤代谢产物过多,血尿酸过多,即使严格限制嘌呤摄入,血尿酸水平也仅减少60,故大多数尿酸生成过多是内源性的;
②尿酸排泄减少:痛风患者尿酸盐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的比值低于正常,这与患者暴饮暴食,大量进食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特别是啤酒有关;
③其他血液系统增殖性疾病:肿瘤放化疗后尿酸水平明显升高,许多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乙胺丁醇、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出尿酸,使血尿酸升高。
对于痛风肾的防治,可以从饮食和药物两方面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痛风急性发作期常用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小剂量激素,秋水仙碱对本病有特效,但其毒性很大,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者禁用。间歇期和慢性期的常用药物有促进尿酸排泄药(丙璜舒、苯溴马隆)和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呤醇),如果合并肾功能不全、肾结石的可以选择非布司他类药物,安全性好于上述几种降尿酸药物。为防止用药后血尿酸迅速降低诱发急性关节炎,应用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治疗量,起效后改为维持量,长期服用。对于没有痛风石的血尿酸应保持在360umol/L以下,有痛风石的血尿酸应保持在300umol/L以下。
此外,中药治疗不仅可避免西药的副作用,而且长期使用可改善并发症及保护肾脏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薏苡仁、土茯苓、车前子、黄柏、蚕纱、泽兰等多种中药具有明显促进尿酸排泄,降低尿酸的作用;威灵仙、秦艽不仅具有增加尿酸排泄、抗痛风作用,并可促进尿酸溶解;而大黄、当归、泽兰还能抑制尿酸合成,改善肾血流量,减轻炎症渗出和局部关节肿痛。但像马兜铃、关木通等中草药和有些不明成分的中药汤剂,对肾脏有明确的毒副作用,会直接造成急性肾损害或长期服用导致慢性肾功能损伤应避免使用。
在饮食方面:大多数痛风发作与暴饮暴食有关,应避免进食动物内脏、浓肉汤、菌汤、沙丁鱼、鱼卵、豌豆、海鲜类等高嘌呤食物;菠菜、韭菜、菌类、豆制品嘌呤含量也较高,也应避免食用;可选择新鲜奶制品、蛋类、碳水化合物、块茎类蔬菜、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等食品,也可少量食用弃汤汁的瘦肉类食品。没有心、肾功能不全应多饮水,每日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预防尿路结石,还要禁烟酒,不喝咖啡,遵医嘱服药,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药物,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定期复查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