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泌尿频道 > 疾病分类 > 尿道结石 > 结石成分分析在中国发展之概述

结石成分分析在中国发展之概述

2017-09-16 来源:金陵医学高峰论坛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石成分分析在我国的发展可粗略的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以化学方法及在地质成岩方面的学者指导下借助X线衍射法、红外线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结石成分分析在我国的发展可粗略的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以化学方法及在地质成岩方面的学者指导下借助X线衍射法、红外线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光谱半定量分析法、偏光显微镜法、热差分析法、电镜法等对尿结石的成分及结构进行研究。第二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尿结石的化学分析法在我国得到一定的推广,以及尿红外光谱技术逐步在我国得到应用,代表人物是沈绍基、章咏裳,熊旭林,梅骅教授等。第三阶段是2008年起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代表人物是孙西钊教授。

  目前最早可查的尿路结石成分的分析文献是上海王以敬在《中华外科杂志》1957年第10期对125例结石用化学定性法为主结合其它方法的分析。此外,1958年张振湘,李振庆分别在《中华外科杂志》对膀胱结石成分化学定性法进行了报道,认为膀胱结石以尿酸结石为主。1965年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科沈绍基在我国较早的应用偏光显微镜对结石成分及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磷灰石在结石形成中起到特殊作用。1966年北京医学院附一院泌尿科研究室发表论文《泌尿系结石的结晶学分析观察》,该文报道了应用化学定性法为主,结合偏光显微镜,X线衍射,差热分析法对1962年--1965年100例结石成分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单一成分的结石占到40%,其中单一为一水草酸钙成分的占到80%,磷灰石及尿酸成分的各占10%;单一结石成分中,未见二水草酸钙和磷酸铵镁。混合结石成分占到60%,其中,一水草酸钙+磷灰石为40%,磷灰石+磷酸铵镁为23%,一水草酸钙+尿酸为17%,一水草酸钙+磷酸铵镁为10%,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为5%。1966年曹裕丰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尿结石的研究》一文,该文详细的描述了X线衍射在结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977年10月遵义医学院急腹症研究组李永岚于中西结合防治泌尿系结石经验交流会上交流了《尿石成分微量定性分析》论文,较系统介绍了结石成分微量定性的化学分析法。此外,1977年遵义尿石会议上总结了各地1761件尿石标本,纯草酸钙结石35%,纯磷酸钙结石5.96%,纯尿酸石6.70%,胱氨酸结石0.12%。以草酸钙为主混合结石占84%,含磷酸钙成分混合石43.67%,含尿酸成分混合石为16%。1979年广东省中西结合防治尿石病协作组雷番立等编写的《尿路结石成分鉴定方法》一文系统的介绍结石成分的分析方法,如X线衍射法、红外线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光谱半定量分析法、偏光显微镜法、热差分析法、电镜法等仪器分析法。

  1980年王雁宾,江善庆在《浙江医学》上报道了1976-1979年间他们应用化学定性法结合偏光显微镜,X线衍射法对16例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结石成分以一水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等成分为主。并且提出尿结石形成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尿液达到过饱和,②有适宜的核心,提供结晶物质生长面,③有适合结晶生长的有利环境。

  1980年李永岚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报道了应用偏光显微镜对50例肾结石的观察分析,他们发现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钙,其次为尿酸类或磷灰石并提出二个观点①二水草酸钙转化为一水草酸钙可能是结石形成的规律.②尿结石的形成主要是成石的物质,呈周期性,不断以胶体形式沉积于肾结石内层结构的表面。此外李永岚对尿石发生学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肾石“鲕”与“鲕”状结构的概念,比较了地质学的“鲕”与尿石“鲕”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认为二者结构相似,均具有特征性层纹结构,形成过程类似。还观察到尿石薄片中表层结构由二水草酸钙转化为一水草酸钙的鲕状结构转化带,说明表层结构与深部结构之间的转化关系。

  1980年粟载福在《武汉医学院学报》上报道了应用发射光谱分析法结合微量重结晶法分析和化学定性法分析了27例结石成分,其中以羟基磷灰石+草酸钙的混合结石为17例,草酸钙结石6例,碳酸磷灰石2例,他们提出尿中的微量元素参与了结石的形成过程。1982年刘文德在《中华外科杂志》第12期上报道了应用扫描电镜结合化学分析对15例结石进行了分析,尤其是通过电镜对草酸钙结石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另外,他们对结石的成因也过行了初步研究,他们在电镜下发现,一部分晶簇中央都有一孔隙,孔隙内为粘蛋白,粘多糖形成的结石基质,它们有较长的粘着及及凝集作用,作为核心,使晶体由此向周围有规律地放射生长,从而形成羟基磷灰石晶簇,这可用基质学说解释。他们还发现另外一种情况,晶体较为分散并有晶洞形成,而晶体向晶洞内生长,这可用结晶学说解释。因此他们提出了结石的成因是这两种学说的结合,两者取长补短。这在我国是比较早且意义比较重要的对结石成因的理论研究。

  1982年肖传国,熊旭林在报道了76例不同部位的泌尿系结石先行化学定性分析,再选其中不同成份、不同部位之结石25例制成薄片行偏光显微镜观察,他们对对尿结石的成份、结构及形成过程进行综合研究,并对结石的乳浊状结构等有关现象在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他们的研究认为乳浊状分布和乳浊状结构对结石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何梓铭,张健华报道了重庆医学院第一医院对150例结石成份分析,采用微量重结晶分析法和和化学分析法,采用微量重结晶分析法分析70例,采用化学分析法2例,采用两种分析方法结合的计78例。他们的结果是尿石的主要成份为草酸钙(75.3%)、磷酸钙(40%)、磷酸钱镁(26%),次要成份为尿酸(8.7%)、碳酸盐(2.7%)。

  1983年孙西钊,章咏裳发表了论文《磷酸盐与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关系》,该研究在我国较早的将红外光谱法应用于结石的分析,他们应用红外光谱法和偏光显微镜薄片法对56例上尿路结石(肾结石44例,输尿管结石12例)的成分和形态进行了研究,并且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部分结石的超微结构。此外,还用红外光谱法验证,由X线衍射仪法鉴定的5例“纯”—水草酸钙结石的核心,结果发现5例“纯”草酸钙结石无一例是“纯”的,而且其多数核心都混有磷灰石。因此他们提出①草酸钙结石的初始形成阶段可能不是同质性成核。②磷灰石对于大多数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很可能是通过取向附生机制诱发结石成核。1984年他们又进一步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12例上尿路结石,全部结石成分均先通过红外光谱进行确定。扫描电镜展示了五种不同类型结石的典型图象,即一水草酸钙/羟基磷灰石型、二水草酸钙/羟基磷灰石型、一水草酸钙/尿酸型、碳酸磷灰石型和磷酸铵镁/磷灰石型结石。这种微细结构的观察对于进一步研究成石过程中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用的资料。他们对结石的成石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①基质在尿石初始形成中并不起主导作用,但后来沉着在晶体上的基质可以作为异物来粘附成石物质、促使结石发展和长大。②磷灰石可能是尿中首见沉淀的物质,尔后通过异质性成核诱发了草酸钙结晶的形成和增长。这些观点在目前仍有很好地指导意义。

  叶章群,章咏裳1985年使用国产部件,自行组装了热重仪,测定了100例上尿路结石的成份:草酸钙+磷酸钙55例,草酸钙+尿酸15例,纯草酸钙7例,草酸钙+磷酸镁铵5例,尿酸+尿酸盐4例,纯磷酸钙、磷酸镁铵+磷酸钙,草酸钙+尿酸+磷酸钙,其他混合成份各3例,磷酸镁铵+尿酸+磷酸钙2例。在难以定量的成份中,草酸钙加磷酸镁铵5例,其他复杂的混合成分3例。此外他们在文中还介绍了尿石成分的热重定量方法和步骤,分别就结石失重特点和成分的鉴别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985年孙西钊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上较全面的介绍了尿石的红外光谱分析,促动了泌尿外科医师对红外光谱尿结石分析的认识,推动了红外光谱尿结石分析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他们采用红外光谱法对56例上尿路结石的核心、表层和整块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合本组测定的结果,介绍了几种尿石主要成分的红外光谱图象及其特征。使用红外光谱测定尿石成分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便,测谱迅速;②样品用量少,试样不受破坏,可以回收;③能对结石内的品体或非晶体物质、有机或无机成分进行分析;④可做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准确可靠,文章列举了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羟基磷灰石、碳酸磷灰石、六水磷酸镁铵、尿酸、尿酸钠和胱氨酸的红外光谱标准曲线.对两种成分以上的混合结石的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成分的光谱曲线可能发生重叠,但只要特征峰未相互覆盖,仍可确定其成分。

  1982~1994间,詹皇南,梅骅采用纸片法、点滴反应等化学检验法测定尿路结石4714例,他们的研究结果是此间我国的最大的尿路结石的样本。他们报道了4714例结石中以草酸钙和磷酸钙混合结石为主,占尿路结石45.29%,单纯草酸钙结石占17.75%,单纯尿酸盐结石占8.86%,草酸钙和尿酸盐混合结石占有7.65%,草酸钙和磷酸钙及尿酸盐混合结石7.44%。20世纪90年代,沈绍基等利用阴极发光技术对尿酸、尿酸盐晶体或微晶混于其它成分的结石观测,取得可喜成绩。可以看到结石成分的取向附生现象,并了解结石成分的相互转化机制。郑学清于1995年对109例体外冲击波碎石后病人排出的结石做红外光谱分析。109例尿石标本中,单一结石成分30例,主要以一水草酸钙和二水草酸钙为主,其次为尿酸结石。混合尿石成分79例,其中一水草酸钙+羟基磷灰石45例占41.28%;二水草酸钙+羟基磷灰石21例占19.2%;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5例占4.59%;二水草酸钙+二氧化硅3例占2.75%。1997年李胜芝对297例结石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其中84.8%是含钙结石,其中一水草酸钙占28.3%,草酸钙+羟基磷灰石占22.6%,草酸钙+磷酸钙占24.2%,草酸钙与其它成分的混合结石占比例6.7%。二水草酸钙占3.0%,尿酸和尿酸钠结石占比例8.1%。

  2010年孙西钊在《UrolRes》报道了我囯目前结石红外光谱分析的最大样本,其样本来自于1999年--2008年南京鼓楼医院的5248例结石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提示5248例结石中以混合性结石多见,占到构成比的61.9%,单一结石成分的仅占38.1%,两种成分的为42.5%,三种成分的占到20.4%。结石成分按百分比进行排序的顺序是:草酸钙>磷酸盐类>尿酸类>感染石>胱氨酸。混合结石以一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为最多见,其次为一水草酸+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此外,碳酸磷灰石多见于女性,男性中更多见尿酸结石,感染石影响女性比男性多见。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利用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测定分子结构的方法。该法具有准确、快速、全面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结石成分红外光谱的鉴定是依据谱图中的峰位、峰强和峰形进行解析,由于结石成分多达30余种,其中主要的成分有10余种,加之混合成分居多。谱图解析困难而繁琐,影响了它在临床中的推广和使用。2004年起孙西钊研究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已于2008年获得国家药监局认证,成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化红外光谱自动分析仪。通过自动解析图谱分析结石成分,并可根据各类成分的性质或含量将其依次列出。2008年孙西钊教授采用红外光谱技术最先发现和鉴定出三聚氰胺所致结石的主要成分为“二水尿酸/尿酸铵”,从而为正确合理地制定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全国主要大医院推广使用,并开始逐步向地级医院普及。

  叶章群教授2011年1月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发文阐述结石成分分析是代谢评估的核心技术,相当于结石的“病理”。在诊断上,它可对非钙结石的病因判别提供直接证据,对钙结石则有助于缩小结石代谢评估的范围。结石成分分析对结石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三聚氰胺所致结石”的诊治便是一个突出例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