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中的蛋白:尿常规中蛋白是指尿液中的总蛋白。
正常情况下,一些蛋白质可以透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进入原尿中,但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只有极少量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正常人尿常规中蛋白一项应为阴性。受尿总蛋白测定的方法学限制,尿总蛋白的定性、定量灵敏度均较低,故该指标主要用于体检,如泌尿系统疾病或一些全身性疾病的筛查以及疗效观察。
尿液中蛋白升高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或功能性)尿蛋白升高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尿蛋白升高,多见于青年人中。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一些正常孕妇尿中蛋白也可有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功能性尿蛋白在诱因解除后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为可逆性尿蛋白或一过性尿蛋白弱阳性。
病理性尿蛋白升高又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和肾组织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引起的蛋白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受到损伤后,肾小球通透性增高,大量的血浆蛋白经受损的滤过屏障进入原尿中,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尿蛋白。多见于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是在病理状态下,肾小管重吸收蛋白的功能障碍引起的蛋白尿。多见于肾小管及间质的疾病。
溢出性蛋白尿是指在病理状态下,血浆中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大量增加,且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进入尿中,形成的蛋白尿。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严重挤压伤等疾病。
肾组织性蛋白尿指肾组织的蛋白质进入尿中或肾组织在病理状态下向尿中排泌蛋白质引起的蛋白尿,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等。
尿微量白蛋白:MAU是指尿液中微量的白蛋白,主要用于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具有滤过功能,膜孔直径为5.5nm。白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其直径为7.2nm。正常状态下白蛋白很难通过肾小球基底膜。任何能够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的病变,均可导致白蛋白的排出。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时间在尿蛋白定性阳性出现之前,是肾脏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此时肾损伤尚在可逆期。
MAU含量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肾病(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性肾炎等,其中肾小球肾炎时升高尤为显著,其升高程度与肾小球受损程度相关。另外,MAU升高还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肾小管损伤,MAU一般正常或者轻度升高。
高血压是MAU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30%-40%的高血压患者MAU水平会升高。MAU升高与高血压持续的时间及其严重程度相关。在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MAU升高更加常见。
糖尿病是MAU升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项针对39000余例糖尿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近35%的糖尿病患者MAU会升高。有糖尿病并发症[如高血压,微血管和(或)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MAU升高的可能性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锻炼、长时间立位、发热和感染等情况下测定MAU可出现假阳性结果,所以在测量前应注意排除这些情况。另外MAU水平还受精神状况、饮水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随机尿中一次MAU增高,可能并无意义;如果连续2-3次均超过参考范围就需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