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泌尿频道 > 疾病分类 > 其他 > 张时民:白细胞尿

张时民:白细胞尿

2016-12-28 来源:检验医学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尿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而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在临床医生诊疗过程中比较关心的尿中有形成分是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而在判断泌尿系统的血尿来源时候,往往对尿中红细胞形态进行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比较被专业领域认可。

  而白细胞尿许多人知之甚少,以往我们关心的尿中白细胞主要在有没有和数量的多少,并不关心白细胞是哪一类。而常规尿沉渣检查也比较难以鉴别白细胞类别,甚至还有可能将非白细胞的其他细胞误认作白细胞。因此对尿液中的白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将对识别各种类型白细胞尿,鉴别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更多的价值。

  一、何为白细胞尿或脓尿?

  1.正常人清洁中段尿离心镜检,白细胞数应少于5个/HP。或(男)<70000个/h、(女)<140000个/h。当白细胞数量超过这些标准时,被称为白细胞尿。

  2.尿沉渣检查或尿1h细胞定量计数,白细胞数量超过上述参考范围,可称白细胞尿(leukocyturia),或称脓尿(pyuria)。而脓尿特指白细胞已经变性、死亡的情况,主要指中性粒细胞,镜检中可见白细胞成团出现,细胞核模及浆糊不清,细胞间界限不清,这些白细胞一般被称为脓细胞。严重的脓尿可见到尿液浑浊,甚至变为乳白色。

  3.尿液中也可见嗜酸细胞、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但需特殊染色后鉴别。

  二、影响尿白细胞分析测定的因素

  1.当尿pH升高,白细胞易于破坏,可能导致镜检法、颗粒计数法或形态学检验方法结果偏低。

  2.患者大量饮水,尿比密或渗透压降低易导致白细胞破坏;陈旧尿则白细胞更易于破坏。而单纯的镜检法或颗粒计数法、影像分析法的结果可能导致破坏的白细胞检不出来,造成假阴性或结果减低。

  3.而干化学法的粒细胞酯酶测定,可不受影响,有可能给出正确结果。当然这是在对结果进行分析、报告签发、或与临床沟通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

  4.在不染色的情况下,某些与白细胞类似的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RTC),可能被误认为白细胞。

  5.推荐的染色方法为S染色法和SM染色法,染色液配制方法和染色方法、细胞染色特点,见表1。当然也可以采用血片染色的技术,如瑞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尿细胞涂片最好采用专门的细胞离心制片机制片,会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6.制备的固定尿沉渣涂片,建议用瑞姬染色法,其操作程序与血涂片染色程序相同。其白细胞着色效果与血细胞着色效果类似,易于识别。

  三、白细胞尿的病因

  感染因素所致的白细胞尿最为常见:如①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阴沟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淋球菌感染等。②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③真菌感染:如隐球菌、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等;④寄生虫或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等情况。

  非感染因素所致的白细胞尿:如急性或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结蹄组织病、某些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所致或非泌尿系统疾病所致,也多属于临近器官感染因素导致。

  (一)感染性因素白细胞尿特点

  1.一般患者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尿路刺激等症状。

  2.一般为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泌尿道感染所导致。

  3.以妇女,特别是已婚妇女发生率最高。

  4.上尿路感染多为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多为膀胱炎。

  5.肾盂肾炎尿中可见白细胞尿,并且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红细胞可见且形态正常,有时可见颗粒管型。中段尿培养阳性是诊断尿路感染的有力证据。

  6.急性膀胱炎引发的尿路感染占尿路感染大多数,可见尿色浑浊,甚至可见肉眼血尿,白细胞增多,出现脓尿现象,尿培养阳性。

  7.病例

  l患者女性,39岁。因发热、腰疼、尿痛、尿频5天,前来就诊。

  l查体:T38.6℃,P76次/分,BP130/85mmHg,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左肾区有扣痛感。双肾B超显示大小正常,无结石,无肿瘤等情况。

  l实验室检查:WBC:15.0×109/L;Neut:0.85,ESR:25mm;尿常规WBC增高,RBC轻度增加,蛋白(&plusmn;),亚硝酸盐(+)。

  8.检验过程

  (1)首先对该标本进行了干化学检查和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结果、散点图和直方图供参考(图1,图2)。

  (2)根据复检原则需要对尿液进行复检,将标本离心镜检,见大量白细胞和白细胞团(图3),同时还可见大量杆状细菌。

  (3)再将标本滴加冰乙酸透析,可以显现细胞核结构,标本中以多分叶核细胞为主(图4)。还可见少许体积较大的单个核细胞,大部分细胞为分叶核细胞,少许细胞为单个核细胞。

  (4)将标本用制片机制片后,用瑞姬染色查看,大部分为中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还可见体积略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小圆上皮细胞。可见细胞间有大量的杆菌。

  (5)再对标本涂片进行革兰染色,课件白细胞及白细胞周边分布大量的革兰阴性杆菌,确认为大肠埃希菌。

  9.病例分析

  (1)泌尿道感染一般尿中白细胞增多,且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尿干化学法的粒细胞酯酶呈现的阳性结果含义相同。

  (2)尿干化学试验的亚硝酸盐项目为阳性,也与泌尿道细菌感染有关。

  (3)镜检见白细胞增加,同时白细胞成团出现,可被定义为脓尿现象。加冰醋酸后显示为分叶核细胞增加,也符合泌尿系统感染诊断。

  (4)镜检可见较大体积的单个核细胞,可以认定部分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5)该病例同时出现尿细菌数量增加,镜检和涂片染色都见到细菌出现,革兰染色也可证明为大肠埃希菌,也印证了尿路感染。

  (6)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UF-1000i的细菌通道的提示作用,其细菌通道测定的细菌数量明显增高,达到18432/ul,其散点图特征与杆菌散点图特征模型相符合(图7箭头所指)。

  (二)非感染性因素白细胞尿及特点

  1.患者出现白细胞尿,但往往不合并尿路刺激症状。

  2.常见的病因有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某些肾小球肾炎、结蹄组织病等。

  3.在急性或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见白细胞增多,或者出现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加。如出现肾小管坏死问题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加。

  4.一些药物因素、放射性因素导致的肾病,也可出现尿白细胞和红细胞增加,尿培养可为阴性。由于可对肾脏造成损伤,有时可伴有明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加。

  5.病例

  l患者女,48岁。体检发现尿常规异常,其中WBC(3+),RBC(+),蛋白(±),SG(1.006)。患者夜尿增多,但无尿频尿急现象,无膀胱刺激症状,无低热和关节痛等问题,无慢性肾病史。但曾经5年连续服用“龙胆泻肝丸”。

  l血常规显示轻度贫血,SCr136umol/L,BUN10.7mmol/L,24h尿蛋白定量400mg/d,尿蛋白电泳显示为小分子蛋白,尿培养阴性。

  lB超提示双肾不等大,无结石、梗阻、肿瘤。

  6.检验过程

  (1)首先对该标本进行了干化学检查和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结果、散点图和直方图供参考(图8,图9)。

  (2)根据复检规则对该患者尿液进行离心镜检(图10),镜下以白细胞增多为主,但也可易见体检较大,形态不规则的单个核细胞。

  (3)将标本进行制片后,进行瑞姬染色,可见白细胞增多为主,但可见体积较大,单个核的细胞出现较多,并有成堆出现现象。这些细胞特点符合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征,因此判断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图11)。

  (4)肾小管上皮细胞SM染色的特点见图12

  7.病例分析

  (1)本病例的鉴别诊断应注意判别白细胞尿的病因。病史提供为中年女性患者,查体发现尿液异常,轻度贫血,无膀胱刺激症状,无其他组织器官明显异常。

  (2)尿常规检查现白细胞增多。经染色检查方发现尿中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并易见到肾小管上皮细胞。

  (3)尿蛋白提示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提示肾小管功能受损。

  (4)因无既往肾脏病史,故可排除全身系统疾病和肾小球疾病。

  (5)经询问,该患者既往服用“龙胆泻肝丸”五年,该药物中含有关木,而关木中又含有马兜铃酸。因为含有马兜铃酸成份的一些药物可用于支气管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肾炎、前列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多与抗生素等配合使用以加速痊愈。而服用含马兜铃酸的药物还有副作用,可对肾脏产生伤害,已经有产生肾损的病例报道。而该患者B超显示双肾呈不等大,故诊断为马兜铃酸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

  (6)尿沉渣染色检查发现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加,甚至有成片脱落,可支持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断。

  四、小结

  1.尿中白细胞增加,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满足临床诊治的一般要求。在某些特殊病例时候,当临床提出需求的时候,可以通过染色法对尿中白细胞进行分类。

  2.尿液中可通过染色识别的细胞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3.还可鉴别肾小管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吞噬细胞等。对体积较大的异形细胞,如肿瘤细胞等,也可有初筛识别作用。

  4.一般推荐采用离心制片机进行制片,推荐使用S染色、SM染色或瑞姬染色法进行尿液细胞染色观察。

  5.尿液细胞成分复杂,一些特殊的细胞,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也需要染色才可正确鉴别。而尿液中可能出现的恶性细胞、肿瘤细胞更需要染色后鉴别。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