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家暴下的错觉——一位咨客的心理咨询日记

家暴下的错觉——一位咨客的心理咨询日记

2014-08-06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家暴所造成的影响?

  接受朱长明老师一段中期咨询疗程,对比自己咨询前后心理变化,反思家暴下多年的心理错觉,写出来与各位分享。这里没有专业论文的规范,也许事例没有太多的代表性,但心理体验足够真实。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认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了解和接触心理咨询,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更多人间悲剧的发生。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童年时遭受欺负,对人的精神健康造成长达约40年的持续影响,他们出现精神健康及认知能力问题的风险更高,将来更容易出现抑郁甚至自杀倾向。这种遭遇还会给他们带来受教育程度、就业与收入、朋友关系等影响。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相信此言。在家暴或者父母长期打斗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部分心理停止发育、没有清晰的心理边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其影响在一日日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察觉。我曾经在原生家庭和现在家庭中一直都处于隐性和显性的抑郁状态,觉得活着没意思,不敢站在窗户边……

  在接受朱老师一次次处理中,我觉得自己很多感觉就是停留在童年和青春期所受的惊吓上,仿佛看到惊慌失措、敏感自伤的我,那颗敏感惊惧的心一直都在,连带着常用的讨好模式。

  一、分不清自己与施暴者

  张爱玲的《茉莉香片》中的主人公聂传庆从小受父亲虐待,成年后他遇见了差点成为自己父亲的言子夜,他疯狂地崇拜和迷恋这个与父亲完全不同的儒雅男人,又对像阳光一样美好的言丹朱充满了嫉妒之情。他幻想着自己如果是言子夜的儿子,那他现在的生活一定很幸福,所以他恨言丹朱,认为有了她才没有自己。以至到最后有了要她死的念头。“他用一只手臂紧扶住她的双肩,另一只手将她的头拼命地向地按,似乎要她的头缩回到腔子里去”。聂传庆,终于在这一刻彻底释放了心中的恶恨。他有一颗未曾了解世事的少年的心,忽视那夜满天眨眼的星星,看不到他眼前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心中浓烈的怨气让他透不过气,忽视一切只知道报仇……也只有张爱玲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小说反映的是事实。现实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虐者,其实两者心理联系特别紧密,可以说就是一个人。我曾见过因家暴分手的夫妻双方,尽管已分开多年,其实心理上仍然是难分彼此,使孩子深受影响。越恨越像,经年累月,因为恨的反面就是爱。因为心理上没有分离,由受虐者到转移对象后的施暴者,心理转换过程几乎是瞬间的,行为上也是瞬间的、难以控制的,良知尚存的施暴者事后会有悔过的心理,但他阻挡不了下一次,因为内心里一直有冲动。

  二、分不清爱与伤害

  因为施暴者是最亲近的人,而受害者大多比较弱小,没有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及至成年,分不清成年人之间的爱与伤害。

  记得我对每一个稍微走进一点点亲密关系的人,内心都非常抗拒。本能地对他人言行敏感,猜测其含义,担心其安危,这让自己极度焦虑,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沉溺或他人有意图,会有意无意地坚决拒绝。经过咨询才明白,那些实在是自己不安全感的投射,是自己极度没有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也缺乏对爱与伤害的识别能力,拒绝爱、全盘接受自制的伤害,内心里总有一种要破坏掉什么的念头—破坏美好。

  三、分不清情感和欲望

  我常常坐公交或地铁去见朱长明老师。以前的很长时间,见到公交车上人多,奇形怪状的人,我总是想,人为什么要长这个样。这样一想,会非常难过,会哭;出了咨询室,又是一个人坐车返回。一次又一次,一点点打开封闭多年的内心,单凭对车厢里人的感觉,从乘客细密的皱纹上、笑魇上、服饰上、举止上,从司机专注的开车上,我有了发现。原来,不论年龄大小,人是有情感的。而我,混沌多年分不清,甚至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我对人的怕,来源于我的认知。人是有情感的,人也是有欲望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借由此,我知道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到这一点后,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内心成长不够的人,其实渴望的还是最初对父母的情感。他始终像一个孩子一样渴求纯粹的感情,对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其实并不懂。所以,在别人眼里很正常的事情,他却常常觉得受了伤害,常常觉得别人和他想象的不一样,不能接受。

  现实中,大家都活在这样、那样的欲望中,所以心理咨询、有人听,其实是一种稀缺资源。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真实的心理互动,是能够察觉这种心理缺失的,意识到已是成年人的自己还渴望父母全然、纯粹的爱是多么幼稚后,就能放下内心的幻像。

  四、把强势当正能量

  萨提亚认为沟通方式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她用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示了四种不良的生存姿态: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小组练习,四个人分别扮演这四种角色。也就是在那开始的一瞬间,我看到了指责型的那位扮演者,我完完全全地盯住她的脸,我的角色马上变成了讨好者。其他两位成员我一点儿也没有看见,我的眼里只有指责者,只有她的眼神和板着的脸,我觉得与她在一起很安全。

  萨提亚认为沟通方式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她用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示了四种不良的生存姿态: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小组练习,四个人分别扮演这四种角色。也就是在那开始的一瞬间,我看到了指责型的那位扮演者,我完完全全地盯住她的脸,我的角色马上变成了讨好者。其他两位成员我一点儿也没有看见,我的眼里只有指责者,只有她的眼神和板着的脸,我觉得与她在一起很安全。这样的发现,让我对自己很吃惊。在朱老师所做的多次观想中,也反复出现那种眼神与面容。是的,多少年,我将强势当成正能量,心里甚至有一点点小羡慕。最终发现,那种高声恫吓,在你未行动之前先下手;借助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扮演的完美,其实是因为内心里有最深、最深的恐惧在。

  人无完人,我不责怪他人,只是自己眼睛里只看到强势,确实是我的错觉。

  五、不相信自己,相信他人评判

  正是因为没有心理边界,内心始终是弱小的,甚至完全没有自我,多少年来,在很多事情上不相信自己的感觉,慢慢地也就失去了感觉的能力,喜欢在很多事上让别人拿主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记得有一日早上,从紫荆山公园走过,去咨询室。几对老人,跟着交谊舞曲,翩翩起舞。歌曲是不知名的、欢快的,听出了一句,“我要留住你的美……”。又一次,我被触动了。看看他们的年龄,想想曾经的自己。他们跳的舞,年轻时我都会,并乐此不疲。那现在呢?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评判里呢?善于评判的人,自身也是缺乏感觉能力的呀!为什么要相信呢?

  这么多年的经历,一次次试着从所谓的强势中走出来,最终找到朱长明老师时,已是泪流满面。因为我知道我一直想走出来,一直走在回家、寻找自己的路上,非有惊人的毅力、一定的知识、无限的爱心,靠一已之力,是多么艰难。那种一个人爬出泥沼的感觉,只有经历,方有体会。

  这里,借用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没有心理问题的人,而是具有自觉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不仅是已经达到了某种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更是有能力发展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向心理要健康,向心理要生活幸福,向心理要事业成功,心理健康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理想和永远的追求。”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