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催眠大师》热映,曾经带起一股“催眠热”,一方面让催眠进入到更多人的视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许多人对催眠的迷思。
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心理咨询师,常被问及“你会催眠吗”、“催眠是不是你让我干嘛我就干嘛”、“催眠会有危险吗”诸如此类的问题。
&
接下来整理了关于催眠常见的
9个问题
01
催眠危险吗?
否
由具有资格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进行催眠,催眠并不是一种危险的程序。真正有危险的,是催眠的误用和滥用。
02
电视上被催眠的人看起来很像是接受催眠师指令,变得任人摆布,那么容易被催眠是不是代表容易受骗?容易被催眠是不是代表自己耳根子软,容易受人摆布?
否
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并不代表容易受骗,也不意味着个性软弱或意志力薄弱。临床经验甚至还发现,高智力者在催眠工作中表现较好。
03
被催眠的人眼睛都闭着,
代表他们都睡着了吗?
否
催眠状态并不是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两者间的脑波明显不同。催眠不等于睡眠,但通常来讲,闭上眼睛确实比较容易进入催眠状态。
04
催眠状态是不是一种异于平常的神奇状态?
是不是会有特别的境界产生?
否
很多被催眠者在描述进入催眠的经历时,都表示和他们心目中所以为的催眠不太一样。这可能是因为催眠时的经验更多像一种注意力集中的专注状态,而这与从媒体、小说中得到的预期设想有所不同。
05
催眠师是不是可以操纵被催眠者?
否
媒体上的一些催眠视频中,催眠师做出指令,被催眠者照做的场景,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
但进入催眠与否的决定权,其实是在被催眠者手中。被催眠者在催眠中仍然保有对行为的控制力,也可以拒绝对暗示做回应,甚至具有反抗暗示的能力。催眠其实是取决于被催眠者的努力和能力,更甚于催眠师的技巧。
06
被催眠之后,会不会不省人事?
否
被催眠者在催眠中可以很清楚得觉知外界的声音和变化,而非不省人事。但是,为什么有时候被催眠者会觉得自己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听不到其他声音呢?
其实,人的意识本身就具有选择能力。心理学上有个“鸡尾酒效应”:我们在很嘈杂的宴会中,注意力仍然可以集中在与某个人的谈话中,而忽略背景中的其他噪音。
07
催眠是不是可以回溯记忆?
这样回溯的内容可靠吗?
否
研究显示,催眠并不会增加记忆的准确性,也不会增加记忆的深度和广度。催眠主要增加的,是被催眠者对记忆内容的信心。也就是说,他们会更加相信催眠中所出现的记忆内容。
所以,催眠并不是一种恢复记忆的可靠方法,相反,催眠可能产生出虚假记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产生的虚假记忆也是有其心理意义的。
08
催眠就是放松吗?
否
催眠是一种经验专注、全神贯注的体验。所以被催眠者虽然会放松,但是催眠与放松还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所有的催眠都必须在放松或者闭着眼睛的状态下发生,也有警觉的催眠或清醒的催眠。催眠现象其实可以在说话、阅读及各种状况下自然发生。诚然,也有单纯以放松为目标的催眠行为。
09
催眠可以用来干嘛?
否
催眠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目前有医学实证的包括缓和慢性疼痛、分娩疼痛、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失眠、抑郁、控制体重等,催眠对于病人的安宁照顾也有很好的效果。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必须是在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工作者进行的。
举个例子来说,以催眠进行戒烟是个可行的办法,但这绝对不是“好!等一下你张开眼睛的时候,你就会非常讨厌香烟...”这种简单的催眠暗示就会有效果的。在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时候,常常会发现问题或症状往往有其背后的意义,例如:很多人抽烟其实是在缓解焦虑,有些人会在工作的休息片刻抽烟来调适心情。
因此,如果要进行催眠戒烟,并不是简单地把抽烟这个行为拿掉就好了,抽烟后的生理状态改变(如体重增加等)都必须加以追踪,此外还需提供其他缓解焦虑的方法做替代,这才会减少个案复发抽烟的概率。
1.皮肤粘膜的过敏:适用于长期的、季节性的过敏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接触过敏源或食物而致的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对血液或血浆制品的过敏反应,皮肤划痕症。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素合用,作为本药的辅助剂。2.晕动病:防治晕车、晕船、晕飞机。3.镇静、催眠:适用于术前、术后和产科。此外,也可用于减轻成人及儿童的恐惧感,呈浅睡眠状态。4.恶心、呕吐的治疗:适用于一些麻醉和手术后的恶心、呕吐,也
健客价: ¥11盐酸异丙嗪片,适应症为: 1.皮肤粘膜的过敏:适用于长期的、季节性的过敏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接触过敏源或食物而致的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对血液或血浆制品的过敏反应,皮肤划痕症。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素合用,作为本药的辅助剂。 2.晕动病:防治晕车、晕船、晕飞机。 3.镇静、催眠:适用于术前、术后和产科。此外,也可用于减轻成人及儿童的恐惧感,呈浅睡眠状态。 4.恶心、呕吐的
健客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