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是我们每天都会干的事,为了把牙刷好,拥有一个好牙刷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什么样的牙刷可以有效清洁到牙齿的每个角落?是不是只要刷毛够细就可以深入牙缝?牙刷真地能替代牙线?为什么医生就没有推荐这么好的牙刷呢?下面就为大家揭秘!
牙缝其实没多大“缝”?
静态下,牙齿和牙齿的邻接关系表现为点状(或面状)的接触关系,而彼此相互接触的部位被称为接触区,因此正常牙齿之间并不存在彻底贯通的间隙,而仅在接触区上、下、内、外形成“V”形的间隙,这些间隙在专业上被统称为外展隙(或楔状隙)。
良好的接触关系,一方面使得牙列中的牙齿呈现出相互支撑、彼此依靠的“肩并肩”的排列方式,并由此构成一个“团结一致”的整体,分担咀嚼压力,保持牙齿位置和牙弓形状的稳定;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地防止食物嵌塞、牙龈炎症及萎缩等问题的发生。而外展隙则是咀嚼过程中食物排溢的有效通道。
牙刷刷毛可以深入牙缝?
既然牙齿之间不存在彻底贯通的间隙,而接触区又是“无缝”的,那么能够穿通接触点的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足够细,细到可以轻松通过极其狭窄、甚至肉眼不可见的缝隙;二是有足够的强度,能在接触点之间“撬出”缝隙来并且可以“勇往直前”。
刷毛细或许还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刷毛既要细、又要有足够的强度就难办了。毕竟对于同一材质而言,细和强度大本来就是互相矛盾的,就算是钢针,细到一定程度强度也会降低很多。并且刷毛也不可能用比钢针还强硬的材质吧?因此,任何牙刷的刷毛都无法穿通接触点,因而不能清洁接触区牙面,而只能在外展隙区域的牙面上做适当清洁。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想到,既然牙齿之间的接触区是“无缝”的,应该也不会有牙菌斑或食物残渣停留,或许根本不需要清洁吧。非也!
尽管静态下牙齿之间是相互接触的,但因为正常的牙齿都存在一定的生理动度,故在完成咀嚼动作时牙齿之间会有瞬时的、肉眼不可见的、完全贯通的缝隙产生,细菌和食物残渣会借机入侵到接触区。于是,接触区就成了有藏污纳垢风险,但又很难彻底清洁的区域。这也是为什么邻面龋会成为常见蛀牙类型的原因。
牙线是突破接触区的有效工具
为了解决接触区牙面不能清洁的问题,牙线应运而生。迄今为止,牙线是清除牙齿邻面(尤其是接触点区域牙面)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的最有效的手段。
即使如此,牙线在突破接触区的时候也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使用者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实现。即牙线不能强行通过接触点压入齿龈交界处,只能利用牙齿的生理动度,在通过接触区之前通过拉锯式的方式一点点“滑过”接触区并达到齿龈交界处。清洁牙面时,则需将牙线紧贴一侧的牙面,从牙齿末端(靠近牙龈处)向牙齿顶端刮动。一侧清洁后,再清洁另一侧牙面。
因为牙线的两端都是固定的(不论是牙线棒还是牙线圈),所以尽管牙线本身强度不大,但依然有“穿透”接触区的能力。这有点儿类似于“穿针引线”的过程,要让细线穿过针孔,单独一侧用力“插”往往是徒劳的,必须有另一侧“拉”的动作配合。
能清洁牙缝的牙刷是牙缝刷
的确有一种牙刷可以清洁牙缝,但确切地讲,这种牙刷应该被称为牙缝刷,是针对那种牙齿间已经形成真正缝隙的情况使用的。
此时,牙齿和牙齿的正常邻接关系已经被破坏,所谓的牙缝已经变为病态的牙缝,常见于牙周病病人的口腔。所以,牙缝刷不是针对口腔健康的人设计的,牙周组织正常的人一般用不到牙缝刷。
所以,如果您的牙缝还正常,就别指望牙刷能清洁牙缝了!理想总是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还是老老实实地刷牙和使用牙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