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逛超市变成零食采购?
出游聚餐油炸、小吃、果汁不断?
吃火锅时,大人吃什么孩子吃什么?
家里餐谱三顿不离肉类和炖品?
怪不得孩子长不高、肥胖、性早熟……原来是踩中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大“雷区”——儿童饮食成人化。
被中国式喂养“催”熟的小孩
由于大多数家长都上班忙,很多都是爷爷奶奶在带孩子(爷爷奶奶带孩子很辛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长辈带孩子会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以下现象:
1、多吃点,乖乖在长身体,不然营养跟不上;
2、没关系,现在胖点好,长着长着就抽条了;
3、乖乖想吃就吃嘛,买买买,又不贵~
……
但这样的中国式喂养,在营养科的门诊和临床上有两个表现:一、出现不少小胖墩(较多),二、营养不良,过于消瘦。
大多数人(尤其老一辈),都认为孩子白白胖胖才是健康,他们觉得孩子小时候胖点好,长着长着就会变瘦。
但事实上,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胖起来的孩子几乎不大可能回到正常体重的。并且肥胖的孩子成年以后和体重正常的孩子成年以后相比,慢性病的发病率是后者的10倍。
溺爱+过度喂养+儿童饮食成人化,会让孩子三餐过饱、零食不离口、补品太多……大量脂肪、蛋白质的摄入,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超重、肥胖、性早熟等问题。
家长可以从3方面着手改变儿童饮食问题
儿童和成人的饮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生长发育期的低龄儿童饮食问题更需要高度重视。
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变:
01.进食习惯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好奇和探索的状态,家人如果不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进餐环境,那么孩子就只会觉得吃饭是件好玩的事,不重视。
所以从进食的习惯入手,家长就该从孩子小的时候进行引导:定时定量吃饭;给孩子安排一个舒适的固定位置;关掉造成干扰的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电视等;用儿童餐具吸引孩子注意力,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尽量减少外出聚餐的机会。在吵闹的环境中,孩子受干扰因素较多,无法安心用餐。
02.儿童与成人饮食应合理区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比如1~3岁),他们逐渐开始长牙,学会咀嚼,自主感受食物。
但此时,他们的牙齿和消化系统尚发育不完全,如果家长提供的食物体积较大,研磨不够细,就可能因为咀嚼不完全,或大口吞咽时造成窒息风险。
4~6岁时,孩子的食物开始接近于成人,但由于孩子还在生长发育期,还是应该与成人饮食区分。
比如一些添加剂或成分为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如炸鸡、汉堡、果汁、各类糕点等食品),应该做到限制性摄入。如果正餐时段孩子没吃好,用以上食物代替正餐,既不能保证孩子营养的摄入,还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引起发胖。
蛋白质、优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必须元素,家长烹调食物时,烹调方法不要单一。家中多以炒菜为主的家庭,应少油少盐,清淡为主。高油温会破坏蔬菜里的营养物质,可以用蔬菜煮汤、凉拌、碾碎放进肉丸等方式给孩子做食物。家长还可以使用模型,改变食物的形状,做得可爱些,培养孩子吃饭乐趣。
除了有效提供合理营养之外,还要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比如每天应摄入一定量的全谷物或全麦食物,比如:土豆、小米、燕麦、南瓜、紫薯等。可以自行购买南瓜,紫薯等食物,将他们加入到面食里做成馒头或点心,以此代替零食加餐。
孩子的早餐也不应过于随意,以一定比例的蔬菜、水果、鸡蛋、和牛奶及全谷物主食为最佳。
总之,家长在做饭的时候,不应以自我喜好为主,要考虑到孩子的生长发育所需营养,进行食物的合理化搭配。
03.口味区分
成人的饮食习惯,除了高能量、高脂肪之外,口味偏高钠。
超市里的零食、小吃,罐头制品等钠含量很高,但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高的钠的摄入,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成人钠摄入量推荐为6克,学龄前儿童约是3克,然而我们发现实际吃下肚的钠是超过建议量的。有统计显示,现在小朋友每日钠的摄取量是成人的1.5到2倍,换句话说,是小孩每日建议摄取量的4倍左右!
刚出生的小孩不会对某一种味道有特别喜好。父母给予的食物味道,决定了小孩今后的选择。如果父母给的食物咸,小孩以后的口味就会喜欢咸。当孩子养成了喜欢“吃香喝辣”的口味,再吃清淡的食物,他们就会拒绝。
日本的便当就是以可爱、精巧、清淡为主、各种菜量不大,但种类多,营养丰富著称,值得家长们借鉴。
超市里的儿童食品靠谱吗?
商场货架中,儿童类食品的队伍正在扩大,儿童酱油、宝宝面、婴儿水……“符合宝宝肠胃特点”“添加了宝宝生长需要的某某成分”——这是它们通常的卖点。
看起来,这是为宝宝量身定制的食物,不用说,价格也偏贵。
但其实在天然的食物中,没有一种食物是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母乳对于6个月前的婴儿除外)。
为了迎合孩子的喜好,很多儿童食品都会加入大量的糖、盐,以及各种各样的香精和添加剂,这样的食物并不适合给孩子吃。
这些食物要谨慎
保健品、补品
让孩子从天然的食物中摄入营养最关键最直接,尽量不给孩子吃任何具有滋补成分保健品和药品。
油炸食品、甜食、大鱼大肉
要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及鲜榨果汁。
总之,孩子对于食物和营养的喜好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家长一定要付出多倍关心,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认识食物,爱上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