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既然我不能控制好自己 那我就要控制你

既然我不能控制好自己 那我就要控制你

2018-11-12 来源:广州上馨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人性是互通的。生而为人,内心里都有一颗向善与爱的种子。更重要的,我想这关乎的是一个人的选择,你是选择尊重自己本心对正义与美好的追求,并愿意为此付诸行动。还是忽略这本性,用理智和头脑去计算得失,将关注点着眼于人的恶。

上一周的人们,茶余饭后,大街小巷,连带几乎所有舆论媒体都在热议一件事情,那便是,重庆22路公交车的坠江事故。

唏嘘扼腕,千夫所指,又抑或迷雾重重。

人们仿佛就是不明白,那个女人对错过一个站的执着,那个司机对不能停车的执着,其余13个乘客对明哲保身的执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虽然我们不是当事人,但相信凡事皆事出有因。也许从一些侧面,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些端倪。

既然我不能控制好自己,那么我就要控制你

心理学上精神分析流派有个术语,叫自恋。所谓自恋(narcissism)是指个体将过多的精力和兴趣投放到自己身上,当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时,便会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在这里请注意,有“过多”这个强调。

也就是说,适度的自恋是可以的。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我们普通人,是可以“自恋”的,通俗的说,就是自我感觉良好。

看官请注意

当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时,是有益于自身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但凡事有个限度,一旦超出一般范围,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变相成为一种唯我独尊,不可一世。

而一个人一旦到达这个程度,在他/她的心里,再也没有别人存在,只有自己。别人,只是用来满足自己的工具,而有时这种满足感,是通过控制来达到的。

我们无法了解事故中的当事人经历了什么,也不想只简单的去评判对错。只想问,他们争的到底是什么?

从事件来看,似乎就是一个方向盘。一个要把方向盘驶向前方,一个要把方向盘驶向过去。当对方不将这个方向盘的控制权交给自己时,便把对方视为敌人,进行攻击。

潜台词是只要把你打倒,你就会听我的,被我控制,就等于我控制了方向盘,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回到我想下车的那个站。

显然,这样的想法背后,是关系的不平等。一个高高在上,以为有权利去对别人颐指气使,控制别人。这时,对于控制者来说,对方已不再像个人,似乎更像一个所有物。物体不会有感觉,可以任由人支配,而人,是有自己的感受和意识的。只是,当双方都要去争夺这个控制权而求之不得时,接踵而至的,是否就是失控?

方向盘在我手里,坐过站是你的错

看过视频的人也许觉得,司机挺憋屈的。首先,公交车改线路不是他能控制的。该报站的时候,他也提醒乘客了。他似乎做了他该做的,为什么对方还是咄咄逼人?但不知他是否意识到,他所从事的司机这个职业,属于服务业。而服务业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这也意味着,除了需要他按时发车,遵守交通线路,行车规则之外,他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就有是非,就会产生恩怨。而面对或处理这是非,对情商是有要求的。通俗的说,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情绪掌控能力。

而从视频中长达5分钟的争吵来看,司机的情绪称不上平稳。而大家知道,良好的沟通需要理智和情感的平衡,也就是所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能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争吵会不断升级,却没有在最初就被解决呢?也许一句“不好意思,您坐过站一定很着急吧,实在抱歉,公司规定车不能擅自更改线路,如果是我自己的车,我一定会绕一下送您回刚才的站点。您看您可不可以先下车,往回走一些?谢谢您”。

这样一个站在对方角度,同理她的感受,真诚的陈述事实,而不是一味的据理力争,互不相让,非要让对方认错的话,是否会换来一个不同的结局?但是,这样的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却不是很容易形成的。这一般需要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在与重要抚养者之间的互动中形成。

假如孩子不小心摔坏了一个碗,一种情形是妈妈马上大加呵斥,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都是你的错,看把碗摔坏了,不许再吃饭”。

这时候孩子习得的经验是什么呢,便是以后我不能犯错,犯错是会被呵斥,甚至惩罚的。

长大和人互动时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便要拼命证明自己没错,因为他内在感受是犯错的代价太强烈。我一定要做对。

而另一种情形则是,

妈妈马上关切的上前抚摸孩子,说“宝贝你受伤了吗。没关系,你刚才是不小心没拿稳才摔的对吗?来,下次像妈妈这样拿,你看,这样就能拿稳了对吗”。

这时候,孩子习得的又是什么呢,是妈妈是爱我的,打碎碗是我犯的错,犯错是可以学习的,而不是我这个人是不好的。孩子会觉得他是被宽容相待的,同样,他也能学会宽容对待他人。成年后在面对不讲道理或受委屈的情形时,是否容易更理智和平静的处理呢?

爱自己不光是只考虑自己,也是互惠互利的相互帮助

人们可能也会想,坐在车上的13名其他乘客,当时是怎样的想法呢?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脑海中浮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到底扶不扶”这两句热门语。我想车里一定有乘客在想要不要上去劝阻的,只是还没有想好。而也许正是这左右权衡利弊的时间,耽误了最后的劝阻机会。“

劝阻了会发生什么,我会被骂、被打吗,他们会伤害我吗?我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吗……”当这一系列的保护自己的预设在脑海中都过一遍时,5分钟或许已经过去。车子没有等待,同时,也丧失了保护自己生命的机会。谁说劝阻一定是在多管闲事或帮别人,难道不是在帮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吗?

最后不禁煽情的想,纵观所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好,影视题材也罢,似乎都有一个指向,那便是爱与真善美的力量。

也许不是当今社会人们心里这些美好的东西不在了,或者社会充满戾气,如果真是这样,我想就不会有今年7月泰国沉船事件中,那名河南小伙的舍己为人的英勇行为。每个人在看到这报道或许收获的都是一份感动。

因,人性是互通的。生而为人,内心里都有一颗向善与爱的种子。更重要的,我想这关乎的是一个人的选择,你是选择尊重自己本心对正义与美好的追求,并愿意为此付诸行动。还是忽略这本性,用理智和头脑去计算得失,将关注点着眼于人的恶。

智慧的人都知道,有时是人算不如天算的。所以,去发掘自己本身具有的美好品质,让这美好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温暖和愉悦,如果大家都这样思考,所谓的戾气是否就会自然变淡了呢?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