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资讯 > 疗养动态 > 身上这里长肉疙瘩 当心癌症前兆

身上这里长肉疙瘩 当心癌症前兆

2018-10-15 来源:一分钟健康养生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大肠息肉的生成,可能与饮食方式、生活习惯、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像是喜欢吃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等食物、便秘、久坐等人群,息肉就越容易找上门。

提起息肉,想问问大家对它有多少认识?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应该就是身体里面多出的一块“肉疙瘩”,在身体里不痛不痒的,不体检根本发现不了。

那这“肉疙瘩”长得悄无声息的,对身体会不会有影响?需不需要切掉?

身上这里长“肉疙瘩”,很危险!

这息肉,可以长在体内各种黏膜的表面,像是声带、胆道、胃壁……它们相应的,也以各自的“出生地”来命名。

如果个头小又是良性的,可能也对身体没什么影响;但这其中,总有那么些“捣蛋鬼”:

有些胆囊息肉可表现为右上腹部不适,如果伴有结石还可出现胆绞痛;

鼻息肉如果一直持续长大,可能导致鼻塞、嗅觉障碍、缺氧等;

子宫内膜息肉可对怀孕有影响,有些甚至可引起女性不孕;

……

但是,最需要警惕的还是肠道上的息肉。有近八成的大肠癌源自息肉,说起来,它其实就是大肠癌的前身!

肠息肉,离肠癌有多远?

说起肠息肉会发展成肠癌,有些已经长了肠息肉的人可能就被吓到了——自己身上的,会不会癌变?

先别慌!大肠癌可怕,但大肠息肉并不可怕。

大肠息肉的生成,可能与饮食方式、生活习惯、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像是喜欢吃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等食物、便秘、久坐等人群,息肉就越容易找上门。

至于息肉的癌变,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经历5到15年。如果在这期间监视这大肠息肉,及时发现、切除“不对劲”的,就能避免这个过程。

一般来说,体检发现的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像非肿瘤性的一般不太可能癌变,比如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但肿瘤性息肉,就是一种癌前病变,像这种息肉癌变可能性就大了。

分辨息肉良恶性的几个关键因素

息肉大小:直径越大,恶性可能性越大。一般大于2厘米的,癌变率就高达50%。

息肉数目:数目越多,癌变机会较大。

息肉外观形态:外形不规则、质地较硬、易出血者较为恶性。

息肉增长速度:短期内体积变大者可能恶变。(比较前后两次息肉的大小,就知道息肉增长情况,所以在此提醒大家保留好在自己的检查报告哦。)

具体息肉是否恶性以及癌变,以上只是参考因素,一般医生会通过肠镜来做综合判断。如果怀疑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做病理检查来判断病情。

大肠息肉,一个检查就能发现

大肠息肉特别擅长施展“隐身术”,它引起的症状很不特异,即使出现大便习惯改变、黏液便或者便血等症状,也常常被人们误以为只是肠胃问题或痔疮。

还有不少人,是一直等到出现黏液血便、腹痛、腹块甚至肠梗阻等症状时才匆匆就诊,惊觉自己不仅有大肠息肉,而且息肉已经发生癌变,甚至已发展到晚期。

所以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非常重要,特别如果自己出现便血、腹痛、腹泻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肛肠科做肛门指检或肠镜。

另外,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也需要特别留心自己体检时的查出的大肠息肉。

据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患息肉,癌变可能性大。

这可能跟致癌物刺激物时间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有关。以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例:20~39岁患者癌变率为0~19%,40~59岁为26%~39%,60岁以上高达47%~52%。

所以,一旦有了息肉要及时复查。同时,在生活上,保持好的习惯也能预防息肉及肠癌发生:

要多吃蔬菜、少吃肉,多吃新鲜食品、少吃腌制品;

要多活动,少熬夜,戒烟酒;

保持一个良好心态等。

长了息肉,要不要切?

发现大肠息肉后,怎么办?相信这是很多做肠镜的人想要提出的疑问。

如果大肠息肉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当切则切;

但要是良性腺瘤,也有相当概率的恶变机会,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

退一步说,如果是炎症性息肉,恶变可能小些,但随着息肉增大,后期也可能会有便血、腹泻、肠套叠等症状,带来一系列麻烦。

说到这里,到底切不切息肉,结合检查医生给出的意见,相信大家心里也有了一定的答案。

切除息肉小疑问:

1.息肉怎么切?

虽然息肉长在肠道里面,但切除息肉并不需要开肠破肚。

在现如今的内镜技术下,可以通过从肛门推进一个小镜头的方式,不用开刀就能切除息肉。有些小息肉甚至在肠镜检查时,就可以同时进行息肉切除,手术简便又能减少痛苦。

2.切了息肉还会复发吗?

有些息肉,如腺瘤性肠息肉,有复发和再发的可能。所以肠息肉切除后,必须定期检查:

一般切除后隔半年左右复查第一次;

如果没有复发,就可以适当延长间隔时间,以一年或两年的频率依次复查;

一旦又发现了肠息肉,切除后复查频率就应再缩短到半年。

具体的检查频率,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给出最恰当的建议。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