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资讯 > 疗养动态 > 理疗最易出错的十大误区 你中了几个?

理疗最易出错的十大误区 你中了几个?

2018-09-23 来源:翔宇医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艾烟的治疗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若说艾烟在艾灸中占重要作用,但在艾灸过程,艾热往皮肤传递,艾烟往上飘走,并没有直接作用在人体。

1.无烟不成艾,无火不成灸,艾灸一定要有烟有火吗?

艾灸中的艾即艾草,灸即灸疗。灸疗是利用燃烧某些材料产生的温热,或利用某些材料直接与皮肤接触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我们看一下艾灸的一般定义是,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艾灸起效主要通过艾的药力、温热效应和光辐射效应等综合作用实现的。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复制艾灸的药力、温热效应和红光效应并达到相应效果,也是艾灸。

而艾烟的治疗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若说艾烟在艾灸中占重要作用,但在艾灸过程,艾热往皮肤传递,艾烟往上飘走,并没有直接作用在人体。现代研究表明艾烟有一定的空气消毒杀菌作用,但烟雾中伴随着一氧化碳和一氧化硫,长期暴露在艾烟环境下的医生和养生工作人员,容易出现烟痒、喉痛、腹痛等症状。

2.吞咽治疗电极片是贴在舌骨上肌群,还是舌骨下肌群,还是都贴?

目前神经肌肉电刺激使用的是低频电刺激,其中电极片的放置位置非常重要。舌骨的肌群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单纯放于舌骨上定会使舌骨喉复合体上抬,而如果舌骨上下都放电极片,则有可能由于舌骨下面的肌肉力量较舌骨上的肌肉力量大,把舌骨喉复合体向下拉,所以如果舌骨上下都放电极片,舌骨喉复合体是下降的而不是抬高,这个问题常常被大家所忽视。

根据两种情况来选择电极片的放置位置,神经肌肉电刺激有两种强度,一种强度叫感觉刺激,此种刺激强度的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上面或下面均可,都能够诱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另外一种是运动电刺激,如果是这种刺激强度,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下方时,电刺激的同时需要让患者做吞咽动作。患者做吞咽动作时舌骨喉复合体上抬,电极片放在舌骨下面往下拉,是一种抗阻训练模式。所以根据刺激强度不同选择不同的电极片放置位置,配合特定的吞咽动作非常重要。

3.超短波电极如何放置?间距怎么设置?

双极法分为对置法与并置法,对置法用于治疗深部或内脏病灶,并置法用于表浅或病变广泛而较浅表的部位,以使电场的密集电力线通过靶物为原则。

电极与皮肤距离(气距)因治疗部位以及所用机器的输出功率而有所不同。一般病变部位浅表,间隙宜小,病变深在,间隙宜大。应用大功率治疗机时,间隙应加大;应用小功率治疗机时,间隙应缩小,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考虑病变的范围和所用电极的大小。一般小电极、小功率机治疗小部位时,间隙0.5-1厘米。大电极、大功率机治疗大部位,深部病变时,间隙3-4厘米。对表面高低不平的部位气距相对宜大,以免作用不均。

微热量治疗时,小功率治疗仪浅作用时电极皮肤间隙为0.5~1cm,深作用时为2~3cm;大功率治疗仪浅作用时电极皮肤间隙应为3~4cm,深作用时为5~6cm。小儿头部慎用对置法,成人头部治疗时剂量不宜过大。用并置法时,两电极间距离不宜小于电极的直径,或至少不得小于电极的半径。

4.经颅磁刺激,一定是低频刺激健侧,高频刺激患侧吗?

半球间竞争模型:正常状态下两侧大脑半球通过交互性半球间抑制,达到并维持功能平衡状态,表现为一侧半球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motorcortex,Ml)区对另一侧半球Ml区的抑制。脑卒中后不仅会造成患侧皮质兴奋性的改变,还会影响大脑两半球主要运动区间经胼胝体的抑制通路的平衡。半球间竞争模型显示,患侧半球兴奋性的降低不仅是由于病灶局部造成的,非受累侧半球对患侧半球的过度抑制进一步降低了患侧半球的兴奋性。在运动功能康复的过程中,通过抑制非受累侧半球皮质兴奋性或易化患侧半球皮质兴奋性可以使半球间抑制平衡正常化。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的功能重组正是基于这个原理,高频(>1Hz)主要是兴奋的作用,低频(≤1Hz)则是抑制的作用。

代偿模型:病灶周围残留脑区、健侧球对功能的代偿。同侧其他脑区的代偿,运动机能的代偿可能主要发生在病变的同侧病灶周围残留脑区,即同侧其他与运动有关的皮质区如运动前区、运动辅区等部位的代偿。健侧半球对功能的代偿,病变对侧皮质的代偿,病变较大时这种代偿可能更为重要。比如当患者假如左侧中风,损伤非常严重,大面积的损伤,大部分细胞缺氧缺血坏死的,在用高频去兴奋患侧效果不大,可用高频去兴奋健侧。所以应根据患侧结构保留度,脑卒中后神经通路和连接所保留的程度。

5.冲击波治疗是以痛为俞吗,只打痛点吗?

冲击波目前主要是应用于疼痛,激痛点是位于骨骼肌或肌筋膜的过敏性点,压按激痛点时有疼痛感并引起疼痛、压痛或自主现象。精准治疗除了触诊按压寻找痛点进行冲击外,依据筋膜链理论、经筋理论寻找问题根源,针对问题根源进行精准治疗。就是应由以痛为俞上升为以病灶为俞。

比如对于肱二头肌腱炎,通过屈肘及外旋上臂,使肱骨结节间沟及其内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朝向前方,在此范围内寻找触多出痛点做治疗,并对筋膜链做放松冲击。对于跟腱炎的患者,应注重松解小腿肌肉群。

6.颈椎牵引头部是保持竖直,还是后伸,还是前屈?

一般颈椎屈曲位时的牵引可使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后部软组织伸展,故可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小关节面功能障碍等。而后伸拉颈椎牵引多不被提倡,因为这种情况会导致椎间关节面间隙增大而椎间隙减少,进而增加因椎节不稳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生意外的危险性。。

过分屈曲会增加伸肌和神经根的张力,并且椎体前方转动压缩前方椎间隙,极可能前方压缩的程度超过后方伸展而加重椎间盘后凸。而牵引角度影响牵引作用的部位。

一般认为采用颈椎前屈10~30°可使颈椎间隙显著扩大。上颈段(C1~C2):前屈5°;中颈段(C2~C5):前屈10°~20°;下颈段(C5~C7):20°~30°。椎动脉型前屈5°,颈型前屈小于20°,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前屈20~30°,脊髓型后伸10~15°。

7.离子导入法:影响导入药物量的因素?

只要影响因素:电流强度、通电时间、接触面积、药物离子直径、溶液浓度、皮肤组织、药物性质。不同部位导入的数量也有差别,以躯干导入最多,上肢次之,下肢,特别是小腿最少。

在一定范围内,溶液浓度与导入数量成正比,离子导入的数量与所使用的电流量成比例,通电时间长、电流强度大,导入药物就多。但是,刺激大,肌肉起抑制作用,药不易进入,刺激小,肌肉起兴奋作用,药易进入,并非刺激越大越好。

目前临床大多采用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这难以确保有效成分的保留与导入。应尽量减少中药复方的药味数,一般不宜超过4—6味。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应在10-15分钟内完成,在下一次对同一患者治疗时,输出能量要适度降低,时间适度减少。

8.腰椎牵引三要素怎么设置?

由于人体仰卧位时身体与床的磨擦系数为0.5,而L3以下的身体重量为体重的50%,故腰椎牵引力至少25%体重才可克服牵引时的磨擦力,但尚不能引起腰椎结构的改变。等于1/2患者体重的去磨擦力是腰椎出现治疗效果的最小力量。如牵引力达到人体重量的50%时就可使其椎体分离。总结大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重量及其疗效后认为,最佳牵引力应为体重的60%~70%。

通常每次牵引持续的时间以20-40min。但牵引20min是多数研究认为有效且适宜的时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采用3:1间歇牵引。报道有的是牵引60s,放松20s,或每牵引30s,间歇10s,即为3:1的间歇牵引。治疗频度一般为每周5—6次。采用连续牵引,一般10天/疗程,年龄在20—30岁指定3个疗程,30—50岁指定4个疗程,50—70岁指定5个疗程。

一般采用仰卧屈髋屈膝体位。水平位牵引,牵引力主要作用于前纵韧带,对后纵韧带及腰肌牵引力不足。在促进椎间盘回纳、改善跟盘位置关系这个问题上,后纵韧带的高张力状态远大于前纵韧带。屈髋牵引,后纵韧带可产生很大的张力,可使椎间隙最大限度地分离,松解椎间孔与神经根的粘连。还能更准确的作用于腰椎后关节,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关节紊乱,更大限度地解除肌肉局部的痉挛与疼痛。仰卧屈髋体位下使用的牵引力远比俯卧位牵引或仰卧位伸髋要小,可改善因胸部束带受力过大导致的胸闷。

9.电针疗法使用中波形、强度、频率如何设置?

频率:包括低频与高频。低频可以引起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高频可引起即时镇痛的效果。

刺激强度:有强刺激、中等刺激、弱刺激三种。强刺激:刺激量较大,肌肉呈明显收缩,患者有较强的针感,甚则出现疼痛。中等刺激:刺激量中等,肌肉略出现收缩,痛感不明显。弱刺激:刺激量较小,不引起肌肉收缩,毫无感觉。一般情况下,感觉阈与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是最适宜的刺激强度。临床上掌握刺激强度要以病人的耐受度为宜。

波形:包括连续波、疏密波与断续波。连续波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调整经络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疏密波能促进代谢、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等。断续波能够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及收缩作用。

持续时间:一般因波形与疾病的性质而定。通常连续波为10~20min,疏密波为5~15min,断续波为15~30min。由于电刺激对人体有一定的麻痹作用,穴位对电刺激有一定的承受度,以上时间能达到穴位的最大刺激承受度,故不可认为刺激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一般5~7次为1疗程,每天或隔天1次;慢性病的疗程可稍长,每10天或10次为1疗程;急症、新发病疗程可缩短,以治愈为准,每天可电针治疗2次。两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10.使用空气压力波预防血栓时,压力越大治疗效果越好吗?

在使用空气压力波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影响治疗效果的两个主要指标是压力的大小与施压的时间。一些患者总是认为压力大、时间长,达到的治疗效果就会好,甚至有些患者认为肢体感受到明显的气压感才是达到了治疗的效果,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有研究报道,设置4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对照组:平卧静息状态;实验组1:踝关节主动运动,足部背伸跖屈交替进行,活动范围背伸20°,跖屈45°,频率15~20次/min;;实验组2:设置气压泵压力为6.045mmHg,充气15s,放气45s,即一个气压周期1min;实验组3:设置气压泵压力为55mmHg,余同上;实验组4:气压设置压力65mmHg,余同上。结果显示在4个实验组中,踝关节运动和气压泵45mmHg组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效果优于其他组。

气压泵并非压力越大治疗效果越好。压力小,在相同的减压时间里,静脉充盈充分,治疗效果反而比压力大时效果好。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