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长短,从走路就能看出来?是真的吗?
摘要:走路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有研究发现,这一最基本的动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评估中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走路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但有研究发现,这一最基本的动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评估中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走路快慢能预测寿命长短?
有可能。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
那些走路速度在每秒0.8米或者更快的老人,实际寿命往往比平均预期寿命长。
这个速度大概就是10分钟左右走完500米。
虽然走路看起来是一种简单的运动方式,但其实要正常地完成这一动作,需要
骨骼、肌肉和
神经系统的完美配合,还要有心血管系统和
呼吸系统的参与。
我们平时走路的速度基本是恒定的,身体会自动调节步伐,让走路速度与自身系统功能相适应。
步速不会告诉我们关于身体健康的所有事情,依然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来全面评估。但就像血压一样,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健康状况,而且步速这个指标很容易被观察到。
怎么就越走越慢了呢?
大约从30岁左右,肌肉每年会有0.5%~1%的自然流失。等到了五六十岁,不少朋友会出现少肌症——就是肌肉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减少的情况。
这种病症一般与营养及运动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日常久坐久卧、缺乏运动、没吃够蛋白质、消化功能不好、不科学
减肥等等,都会对肌肉流失造成极大的影响。
再加上
骨质疏松等情况,腿脚行动就逐渐变得迟缓起来。
除此之外,三高、静脉曲张、下肢动脉硬化或关节疾病等,也会影响下肢肌肉供血量和代谢废物清除,从而影响走路的速度。
为了长寿是不是要走快点?
不要为了延长寿命,而去刻意提高走路速度。
虽然研究提示步速和一个人的预期寿命相关,但并不鼓励大家现在就出去开始快走,因为目前刻意快走能延长寿命的想法,并没有证据证实。
但话说回来,健步走本身倒是一种不错的锻炼方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指出:中国居民每天的活动量达到6000步,有益于保持身体健康,最好能达到中等运动强度。
一个简单判断运动强度的方法是,看运动心率。
健康且体质较好的:心跳可以控制在120~180次/每分钟;
中老年或慢病人群:心跳大致控制在(170-年龄)~(180-年龄)。
心率可以通过摸一分钟脉搏来测,也可以佩戴心率带、心率表、手环等来监测。
这样做真正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1.迈开腿
减少久坐和久卧,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
争取能做到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增加一些抗阻训练,如举哑铃、深蹲等,来增加肌肉力量。
2.管住嘴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保证三餐中足够的牛奶、鸡蛋、豆制品和瘦肉等;
少油少盐的饮食;
适当增加海鱼、动物肝脏和蛋黄等食物,适度晒晒太阳,必要时,吃点维生素D补充剂。
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走起路来,自然会轻快、耐久,伴随而来的不仅仅是寿命的延长,还有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气神的提升。
步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人整体健康和身体机能状况。
如果某段时间,发现自己或家人朋友走路变慢了,要留心是不是出现了潜在的健康问题,必要时,及时检查,尽早发现。
走路的学问也不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