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中心 > 商务接待 > 被误解的几个礼教文化

被误解的几个礼教文化

2018-03-10 来源:环球礼仪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这个词在现代的出场率非常高,尤其随着古装剧的泛滥,影视剧里但凡是要成亲的女性,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被这么教育一下。

一说到传统礼教,就是吃人、糟粕,好像有点不公,正确理解运用才是王道。

误解礼教一:三从四德

这个词在现代的出场率非常高,尤其随着古装剧的泛滥,影视剧里但凡是要成亲的女性,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被这么教育一下。

所谓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是一种技能、言行表现,在此不作讨论,只来说说这个“三从”,你可能不知道它现在已经被硬生生地改写了。

关于“三从”的原文出自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

放这么长的原文,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三从”其实说的是古代丧仪礼的服丧制度。

在之前的推文《在古代同样是服丧,有的人要三年,有的人三月就够》中,我们有详细讲过五服之内不同的守丧制度。其中就有提到,没出嫁的女子要为父母守斩衰三年,而出嫁的女子守丧期要随夫家,只能为自己父母守齐衰一年(但是相应的要为公婆守斩衰三年)。

然而,不知道怎么,这一好好的守丧制度,竟以讹传讹变成了限制女子人生自由的礼教传统。

误解礼教二: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理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德修养目标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说法在当下多半都是被批评为压抑自由思想的糟粕文化。但是理学能传承千年,如果最重要的观点都是糟粕,那大家岂不是一直在学习邪教?

其实,这其中最大的误解应该是理学所说的“人欲”这个词。

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最早出现在儒经《礼记》中。礼记认为,“人欲”的重要特点就是“私”。而“大公无私”是从先秦一直讲到了本世纪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其实古人说的“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淫欲、贪欲等私欲,并非人的所有欲望。

同样,理学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也并非压抑思想自由,而是革除一些本就该摒弃的不良欲望。理学认为人不断学习就应该将心中的天理观树立,消除自己心中的私欲,才能真正成为兼济天下的君子。控制为所欲为的私欲,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这种说法在今天不也是正确的吗?(不受控制的基本都被法律制裁了)

而且儒释道三教都有关于消灭欲望的说法,比如佛教的六根清净,无欲无求。可见,和礼记有同一思想的“存天理,灭人欲”,从来不是禁锢人自由的礼教文化。

误解礼教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秦伯》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里面经典台词,曾一度被解读为:老百姓,让他们知道做什么就好,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要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就好了。这样的解读还被后世的统治者们认真的执行着。也因为这样的误读,让孔老夫子被钉在愚民政策的十字架上千百年,某个时期,尤为严重。

然而,这句话还有种解释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是: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前后版本差异如此之大,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春秋时期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而引发争议。这使得后人在研究文章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理解和所需,加标点。到底怎么运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似乎看的是使用者立场。

不过就孔子而言,能被后世尊为圣人,小编猜想也不会是如此心胸狭窄的愚民政策支持者。你们怎么看呢?

中国上下五千年礼教文化传统,肯定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一说到传统礼教,就是吃人、糟粕,好像有点不公,正确理解运用才是王道。

三从四德中的“三从”是一种服丧制度。

灭人欲中的“人欲”,并不是说的人的所有欲望,而是人性中不加约束的过度欲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于断句的不同,有两种版本,意思截然不同。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