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其中脑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加剧,近50%的中风患者为40-64岁的中年人群。
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越早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功能恢复越好。
然而许多患者很容易在康复治疗中犯一些错误,从而错失最佳的康复机会。
以下这十大错误,是患者常犯的:
错误一、过早开始肌力训练
有不少病人家属认为,中风偏瘫就是肌肉无力,可以通过在家自己训练皆可以恢复肌力和功能。其实没那么简单,中风偏瘫有别于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肌无力,它不仅存在肌力的问题,更重要是其运动模式发生了改变。
单纯的肌力训练根本不足以恢复其功能,因此中风偏瘫康复目的不能以是否恢复肌力为标志,过早开始肌力训练不仅无益于康复,有时反而会加重痉挛影响康复进程。
错误二、相信偏方能治病
有不少患者曾幻想:要是有一种药,一吃就好,那多好啊。正是由于这种想法,相信某些民间偏方、灵丹妙药。实际上,任何想凭借偏方而帮助自己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
这些偏方缺乏科学配比,对患者康复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加重病情,延误患者的恢复,甚至危及生命,适得其反。
错误三、康复是后期的工作、可有可无
有一部分医生和病人由于对康复了解不够,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认为只有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
其实偏瘫的康复宜尽早开始,在病人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改变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在神经内外科病房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可以而且应该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错误四、康复是医生的事,与家属没关系
有不少病人家属错误地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只要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了,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或者说家属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可行。
错误五、脑中风急性卧床期宜静养不能动
中风急性期康复是治疗中一个重要部分,但常被临床医师和家属忽视,而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强调静卧不动。其实即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死及偏瘫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可以进行相关训练。
诸如偏瘫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体位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可以预防褥疮,避免或减少今后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错误六、喜欢在患侧上肢静脉输液
有的病人和家属认为患肢反正不会动,用来静脉输液正好合适。这样做,健侧肢体是自由了,却给患肢的康复带来了的问题。由于患肢血液回流本来就差,加之渗液和活动受限,易引起手背水肿和粘连,增加肩手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
错误七、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
有些病人和家属心急,患肢略能动,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由几人牵着拉着开始走路或爬楼梯的强化训练,导致患者走路画圈、震颤等。其实病人和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方法不可取。
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漠视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的发生,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导致系统训练的停滞。
错误八、过分依赖医生,依赖被动治疗
有些患者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表现为对医生和家属的过分依赖性,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或家人按摩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其实对中风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要强上十倍。康复的第一大原则就是主动训练。
错误九、未能把康复动作贯彻于日常生活
有些偏瘫患者在医院里训练时,能如质如量地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训练项目,但回到病房或家中就忘了所教的,未能把康复动作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其实在医院康复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而功能障碍的恢复过程又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靠患者把康复训练动作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和巩固康复效果。
错误十、患肢的恢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相对较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早。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
例如—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逐渐地肘关节、腕关节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原因,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