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佳在21岁那年夏天,确诊罹患精神官能性抑郁症,在抑郁、承受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同时,深刻感受到社会因为不理解而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种种标签化,因此决定用坦承记事融合文学的笔触,记录下这一切,因此道出:“如果能让有些抑郁的朋友勇于面对,没患病的能够不恐惧于精神疾病,应该算是我患上抑郁症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
从大三开始症状加重,睡得轻,夜晚三四点前总是不成眠。试过整整熬了两天不睡,妄想能调回睡眠规律,但眠一样浅,梦脆得一碰就碎,夜里惊醒眼前像是有什么成了魔,团着被子朝它扑去,才惊觉只是幻觉。
不得已看了医生,才知道身体已经严重到自律神经失调,但助眠的药物只是让情况变得更糟糕─吃了能睡,但往往就会一觉到下午,即使闹钟每隔五分钟响一次身体也接收不到,减轻了药量也没有改善,误了很多事,只好停药。
医生说,我整个人无时无刻都像绷紧的弦,“你再这么焦虑,会少年秃。”我自己也知道,我变得敏感又焦虑,来自于对自己的无力跟对社会的茫然,可我并不想变得正向。
那些关于放松、不要想太多的建议,就像在孤岛没有水源时,抉择要不要喝海水一样,一旦松懈下来,会垮的比现在更惨。我从来不想试图成为阳光正面或是好相处的人,也不能理解停止思考的人生。
愤怒、无力、困惑的事情太多,激励人心的却太少,每天都像在跟这个社会撕扯奋斗,好多抉择不去弄清楚就无法轻易接受。
一方面觉得这个社会一团糟,一方面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也是乱七八糟,如果只需要追逐金钱感觉轻松得多,但如果人生只是这样就太无味了。
应该很多人知道我长期失眠,过去看了睡眠门诊几次,吃过一段时间的安眠药物,但成效不显,最后索性擅自停药。一直到最近,状况越趋严重,我开始会暴饮暴食,或反胃恶心,失眠浅眠,头痛,三天可能睡不到十小时。
今早第一次踏入身心诊所(其实就是精神科门诊),坐诊的医生年纪不小,老老的却相当慈祥,笑起来让人很舒服。我大致把我这一年的状况梳理了一下告诉他,问诊方式挺让人舒适的,不太有压力。
“会很挣扎要不要来精神科看诊吗?”医生笑笑地问,我倒是没什么心理负担,现代人多少都有点精神疾病吧,有病就要看,我说。“那为什么整整失眠了一年,才决定要来看诊?”呃,说来有点惭愧,其实只是因为懒惰,倒不是忌疾讳医。
“初步诊断的结果,你有精神官能症,有轻度的抑郁症状况。”一瞬间我有片刻的脑筋空白,很戏剧化地,有种所有色彩都从身边抽离的感觉,好像一根钉子从此狠狠地,牢牢钉在我身上。
我不恐惧精神疾病,但能陪伴别人是一回事,自己得病是另一回事。
恍惚的几秒,回过神后,开始有种“哎…终于”的尘埃落定之感。
医生接着徐徐向我介绍要服用的药物,“从最轻的抗抑郁跟血清药物开始服用,以后每七天回诊一次,观察状况,我们再来慢慢调整用药。”
“当你身体出现这种警讯,代表你的生活需要改变,有哪里出了问题,这需要自己慢慢观察。每个人的状况不同,可能是自我认知问题、缺乏运动、关键人物影响、人际关系障碍…”
我想了想,人际关系倒从来不是问题,关键人物也没有负面影响,缺乏运动可能有一些,自我认知问题很大。
我对医生提了提我的自我认知问题,兼且对社会很绝望无力,“少看点新闻。”医生说,“这是我最近观察到的,少看点新闻,帮助很大。”我听着忍不住笑了,这医生,很行嘛。
关于精神官能症这件事,我总觉得每个人多少都有这样的倾向,可能是恐慌、焦虑、躁郁、强迫症状,生活中你可能会将它诠释为“我只是有点偏执、我只是想太多”,而不断试图压抑自己的情绪,我倒不觉得这样是好事,“能释放情绪是好的。”医生说。
也不必太忌疾讳医,走进精神门诊嘛,我是真的没什么心理障碍,看完还精神颇好的去发廊剪了一下头发,敲定了明天要跟友人去听一场音乐剧,生活无二,一边联络身边长期比较清楚我状况的朋友,让他们大概知道一下确诊的事,以免将来有个万一。
朋友的回应都蛮有趣的,“是喔!我也要去看!”“吃不吃药都尊重你的决定。”“放心,不要害怕,我会随时陪你。”身边太多爱,总觉得自己这么幸福还能得病,真的有些天怒人怨。
其实,无穷尽的因果网里,我自己也找不到患上抑郁症的原因,可能未来得从生活中慢慢观察。这条路可能不好走,走得很慢,但我想慢慢把这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如果能让有些抑郁的朋友勇于面对,没患病的能够不恐惧于精神疾病,应该算是我患上抑郁症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