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必须get起来!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必须get起来!

2018-02-01 来源:心理职场学堂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一些很善于玩套路的儿科医院,在孩子手术结束后,都会送给孩子小礼物,给他吃他最爱吃的东西。这样即便过程很痛苦,最后有一个甜甜的结果。他对这个疾病的痛苦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

1、峰终效应

人们对一件事的印象,往往只记住两个部分,一个是过程中最强体验,峰,一个是最后的体验,终。

因此,一些很善于玩套路的儿科医院,在孩子手术结束后,都会送给孩子小礼物,给他吃他最爱吃的东西。这样即便过程很痛苦,最后有一个甜甜的结果。他对这个疾病的痛苦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

只要是happyending,人们会忘了过程中的痛苦。

再比如,宜家就很善于用这个效应。宜家的购物路线会设计的超级复杂,绝对不会让你仅仅直奔主题,下好离手。他一定要让你从四楼开始,什么都逛遍。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专门挑个周末逛宜家,就是宜家在整个路线中设计了很多峰,路线中总是给你一些惊喜,比如便宜又好用的挂钟,便宜的羊毛毯以及著名的瑞典肉丸(当然这是我家发现的峰);同时在你逛完以后,那个一元的冰激凌和一楼的小吃店,又便宜又美味,这是终的设计,这个设计总会给人一种,真的是很好的体验的感觉。

还有就是培训课程设计。我在做课程设计时,每天都要在过程中涉及一个很HIGH的讨论或游戏,在课程结束时要讲一个故事或放一个有意思的视频,以升华整个课程,这样即便中间有一些体验很平,学员整体的感受和评价都会满意。

2、蔡戈尼效应

蔡戈尼效应说的是人们天生有完结事件的愿望。

奇葩说里的陈铭,提过这个,叫『未完成的愿望之魔咒』。

就是你本来计划好的要做一件事,都开始干了,然后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于是,这个事就卡在你心里了,你就总想把它给完结。不少电影谈的都是这个事,比如《港囧》,就是徐来跟初恋的初吻,都要干了,结果中断了。过了10年得找补回来。

事实上2000后,国内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后悔,也把蔡戈尼效应作为一种很典型的后悔机制,就是:状态改变所产生的后悔情绪更强烈。

什么叫状态改变的后悔,举个例子:

你在做一份A公司的工作,但是因为看到B公司待遇更好,导致你辞职,换到了B公司,你发生了一个状态改变。结果,A公司突然爆发,上市,你前同事要么晋升要么股票增值,你后悔了。

这叫状态改变的后悔。

相对应的一种叫状态持续的后悔,那就好比你在A公司工作,你发现B公司更好,你也准备去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你没去,结果B公司越来越发展,你后悔,当初如果跳槽就更好了。

这叫状态持续的后悔。

研究表明:状态改变的后悔比状态持续的后悔更强烈。而蔡戈尼效应所针对的,全都是:状态改变的后悔。

甚至,我们心灵鸡汤里通常所说的『梦想』,指的就是『未完成愿望』。

因此,不妨看看你过往有什么未完成事件,把这个未完成事件完成。否则它就百爪挠心,总弄痒你。这种未完成事件,往往是你下一步要去做的。

最后,面对未完成愿望之魔咒,除了去完成,但是一些人会说我很可能怎么也完成不了了,就比如《港囧》里那个徐来,我都结婚了,我跟初恋的初吻就完成不了了,我怎么破?

那就去做个了断。《港囧》的故事其实就是徐来跟初恋做了个了断。了断就是需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就是我再尝试一次,如果没戏,那就说明我就不是这样的人。自此,未完成愿望消除。

我认得一个人小时候家里养猫,所以特想养只猫。这是他的未完成愿望,后来他说,真养了一只,结果2个月养没了,估计是跟野猫跑了。他就知道,自己不是养猫的料。于是就做了个了断。

3、抽离自我的元认知

元认知简单说是对认知的认知,人们思维不够灵活往往是元认知能力不强。但怎么训练自己的元认知,其实有个简单的提问,我起名叫克隆人提问,也可以称为一种换框思维

简单说就是,你遇到了一个问题、困难,你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我问你个问题:假如有个人跟你经历相仿,生活轨迹一致,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找你聊聊,希望你给个建议,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这就是克隆人提问。你自己掉进自己的困境里,那我做一个克隆人,让他进入你的困境里,你作为元认知抽离出来观察,你就能找到解决办法了。

这个提问对很多人超级有用。

4、应激五阶段

我们群里有个朋友,说她女儿初三准备中考。班上有个同学长跑猝死了,家长很愤怒,尸体停了三天,没火葬;然后家长哭闹,认为学校负主要责任,要赔几百万。但学校认为孩子之前就有问题,家长申请免体,学校负次要责任,只赔三十万。家长不依不饶,带了好多人围在学校。

她是家校委员会的组长,所以就全程得跟这件事。开始时候也跟着悲恸,后来慢慢觉得孩子父母总是来闹,快一周了,影响了全班的学习。关键是自己很烦。也不知道该怎么劝对方的父亲。

然后我跟她说,当人遇到应激事件时,内心都会经历五个阶段:

1)否认。情绪麻木,但思维否认这件事发生;

2)愤怒。想找到出口,找到谁该负责,外投射,抱怨;

3)讨价还价。跟自己或相关人讨价还价,希望能给自己点补偿安慰;

4)抑郁。内攻击,感觉自己很可怜,甚至绝望;

5)接纳。接纳已经发生的,面对未来。

因此,那父母在第三阶段,他们过两天就会到第四阶段,那时你就不烦了,你就该安慰他们了。

然后她听了这套流程,就继续等两天,之后说:好了,他们谈妥了,双方让步,然后他父亲抑郁了。很多应激事件,你认知到这五个流程的好处,就去除了未知,心里会安定下来。

人的大脑就是这样,遇到多数应激都会痛苦无比,但是该过去的都会过去。

5、前景理论的应用

前景理论很多人都知道了。面对收益,人们喜欢低风险;面对损失,人们愿意多冒险。

同时由此可以推论出,对于好消息,多次叠加比一次全给要更让人又幸福感;对于坏消息,一次全给比多次叠加更让人可承受。

所以我们称为:小口吃肉,大口吃屎。

如果你带团队,要发额外的奖金,最好拆成更多次数发;而如果要惩罚,最好集中时间一次惩罚。

如果做营销策划,把给客户带来价值的优点,分多次曝光;而如果是多次涨价,那不妨叠加在一起,涨一次。

所以,在群里发红包,如果是发个50元的,我都拆成10个5元的连续发10次。这样大家会抢10次红包,幸福感提升,也提升了对我的好印象。

6、透明度错觉

我们总认为我们隐藏的感受会被人轻易发现,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别人很可能根本看不出来。拜托大家都很忙的。那些所谓通过微表情就能看穿你的现象在真实生活中比较罕见。

这个错觉最好用的例子是公开演讲。很多人在做公开讲话时,都会紧张焦虑,而且他们心理会认为听众们很可能也注意到了他的紧张,于是他们会更紧张,然后就发挥失败。但实际上真的没啥人注意到这一点。

而在2003年有一个实验,他们让三组被试者都去做一个三分钟演讲。第一组在演讲前没做任何干预;

第二组在演讲前,主试告诉他们:不必过多担心他人的想法……放松并做到最好;

而第三组,在演讲前,主试告诉他们:研究已经表明,其实观众不会注意到你的紧张焦虑……你的紧张,只有你自己知道。

最后的结果时,无论是演讲者还是观众的评价,都是第三组得分最高。

所以,当你要做一个公众讲话时,心里告诉自己,你的紧张只有你自己知道,他们根本就觉察不到,你就会更放松。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