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参加一场同学聚会,有人带了一位陌生人来。这个人会对你产生吸引力吗?你们会成为朋友吗?很显然,在你还未读完这句话之前,你心中已经尝试回答了。从心理学来看,迈向成功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永远一样:人际吸引,即接近他人的愿望。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说说都有哪些因素影响吸引力,揭开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础:一种奖赏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的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你有奖赏意义(Clore&Byme,1974)。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提供给你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果他人给予你许多赞赏,你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如果他人聪明又美丽,你就会享受这种赏心悦目的个人特征;而如果他人能给你带来物质利益,如金钱或地位,你会更乐于接受这些好处。多数情况下,人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你的吸引力就越大。
但有时候,你也会被一些不易觉察的因素吸引,这些因素只与人们外在的友善、俊美的长相或怡人的个性有间接的关联。例如,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己,而新结识的人如果与我们有着某些共同点,哪怕多么不着边际,他们都可能看上去更讨人喜欢。这种奖赏是间接的、微弱的,我们有时甚至意识到不到它的存在。
吸引力的基础是与他人发生的有奖赏意义的经历,但这些愉快经历表现的渠道多种多样。到底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彼此的吸引呢?
临近:喜欢身边的人
你或许在网上结识过朋友,但当我们能听到朋友的声音、看到朋友的微笑、能真实地握手时,这样的交流不是更有奖赏意义吗?确实,现实空间上的临近,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能否相遇,多数情况下,友谊或爱情都源自与身边的人交往。
事实上,空间上的临近和人际吸引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一米左右的距离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想一下你上学的教室:新学期开始时,你认得的是谁?谁又是你的新朋友?你认识的人和最喜欢的人在上课时很可能就坐在你的身边。如果在教室里给大学生分派座位,大学生更可能与坐在身边的人成为好友,而不是那些坐在教室另一边的人,即便教室非常小(Backetal.,2008)。
显然,即使很小的距离也会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对此我们常常认识不足。一旦你确定了居住、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基本上也就决定了哪些人将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为什么空间上的临近很重要?
空间上的临近带来方便:远亲不如近邻
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奖赏。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身边的伙伴远比遥远的伙伴更有优势:与远距离的伙伴交往消耗的金钱和付出的努力,诸如手机费、汽油费和路上的耗时等,使这样的人际交往比家附近的交往成本更高(Baldinger,2008)。远距离的人际关系鉴赏价值也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打动人。因而,分居两地的亲密关系一般不如朝夕相伴的亲密关系令人满意(Sahlstein,2006)。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异地恋往往会分手,婚后两地分居往往会导致离婚。
空间上的临近带来熟识:重复接触
空间上的临近也使两个人更可能相遇,彼此变得更加熟悉。俗语云“亲不敬,熟生蔑”,但研究证据并不支持。重复的接触(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这就是曝光效应,即我们从来没有与陌生人说过话,我们仍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而非不熟悉的面孔。
一个有趣的实验说明了曝光效应。在大学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女大学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交谈,只是坐在那里,她们出现的次数有多有少。然后,在学期末让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反应。结果,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当空间的临近把人们连接在一起之后,我们见到他人时可能最先注意到什么?当然是长相。尽管我们知道人不可貌相,但却总是会受到长相的影响。长相吸引力对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不管对与错,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Brewer&Archer,2007)。
对美丽的偏见:“美的就是好的”
如果给你看一张陌生面孔的照片,要求你只依据照片来判断此人的性格特点和人生前景,你会做出怎样的评价呢?
这类研究发现:人们认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更有趣、更善于社会交往,在生活和爱情方面也更可能取得成功。总之,人们似乎受到“美的就是好的”这样简单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人也有着令人满意的特质,以与其俊美的长相匹配(Lemayetal.,2010)。而且我们通常是自动做出这些判断,没有丝毫意识思考;我们看到俊美面孔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对它的正面评价(Chengetal.,2003)。
对美丽的偏见,还可能使人混淆容貌和才能。在职场中,貌美之人比一般长相的人工资更高、晋升更快。国外一项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与中等相貌的人相比,貌美的雇员多赚5%,而丑陋的家伙少挣9%(Salter,2005)。
长相吸引力的匹配
长相对人际交往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这也只是在人际关系刚建立的时候。人们或许都想找到俊美的伴侣,但最终结果通常是与自己容貌相当的人配成对(Hitschetal.,2010)。已确定爱情关系的伴侣,他们的长相吸引力往往是类似的,即他们的容貌是相匹配的。亲密关系越严肃、投入程度越多时,匹配就越明显。即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伴侣俊美,但通常只有那些容貌也俊美的人才能得偿所愿。虽然不浪漫,但相似的长相吸引力或许是筛选伴侣的一个指标。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当我们寻找未来的伴侣时,大多数人会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伴侣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Shanteau&Nagy,1979):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长相吸引力x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长相越好,人们对他(她)的期望值就越高。不过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伴侣综合的吸引力如何,取决于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和我们判断伴侣喜欢我们可能性的乘积。算术谁都会,如果有人喜欢我们,但长得不好看,这样的人可能不会成为约会的首选对象。同样,如果有人长相非常俊美,但并不怎么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最吸引人的伴侣是长相还过得去,也很有可能接纳我们的人。
一般而言,人们似乎注意到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的可能性,他们更可能与那些愿意接纳而不是拒绝自己的人接近。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一倾向是与吸引力的奖赏模型一致的。这一倾向还符合平衡理论的观点:人们期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交关系能够保持一致(Heider,1958)。如果两个人彼此都喜欢对方,他们的感情契合可以说取得了“平衡”。如果两个人都讨厌对方也是一种平衡,但如果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但得到的回报是厌恶时,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
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遇上喜欢我们的人具有奖赏意义,但如果遇上和我们恰好相像的人,与我们有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味,也令人感到愉快。相像是人际吸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绝对是正确的(Fehr,2008)。在密歇根大学,男转校生如果参加一项与陌生人交朋友的研究,就能获得免费住宿(Newcomb,1961)。在学期结束时,男转校生们的密友都是和自己有很多共同点的室友。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密友都是跟自己相像的人,而不是相异的人。
相像具体指哪些?
首先是在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Hitschetal.,2010)。还记得你高中时最好的朋友吗?他们可能与你的年龄、性别、种族完全一样。
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伴侣之间态度相同的程度和彼此的吸引力有着简单直接的关联: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Byrne&Nelson,1965)。你的朋友也往往和你有着同样的品味,喜欢同样的书籍、电影和音乐。
最后,伴侣们可能还有着相似的性格。处事风格和人格特质相像的人往往在彼此邂逅时就可能和睦相处。比如,两位爱好交际的人或两位害羞内向的人首次相遇往往比内向和外向的人彼此相遇更愉快(Cuperman&Ickes,2009)。
某些相像比其他相像更重要
某些相像或许十分重要,而另一些相像可能无关痛痒。具体而言,如果伴侣在一些重要的议题上保持一致,将特别具有奖赏效果。比如信仰议题。家庭和性别角色通常也属于有影响力的相像。同居的情侣如果对家务劳动的分派有分歧,他们比观点相似的情侣更可能分手(Hohmann-Marriott,2006)。性别角色更相像的夫妻,比那些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力上相差很大的夫妻婚姻更幸福(Gaunt,2006)。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或许比性格更重要(Watsonetal.,2004)。
“相异”还能相吸:互补性
不同类型的行为有时却能和谐共存。如果伴侣双方有不同的技能,一方往往乐于让另一方在其优势项目上发挥特长(Beachetal.,2001)。这样的行为就是取长补短,互补性,它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具有吸引力。然而大多数互补行为其实是相似的:比如热情随和的人在得到热情幽默的回报时最快乐。不过互补性更确切的形式涉及伴侣双方的不同行为:支配与顺从(Markeyetal.,2010)。如果一方非常自信,会希望伴侣听从自己的忠告;其他场合下,如果一方需要帮助和建议,会希望伴侣能够给予(Markeyetal.,2003)。如此,“相异”或许偶尔也会吸引。
但是人们会更喜欢性格相似的人,而非性格不同的人,即使支配欲很强的人也更喜欢有主见的家伙,而非长期服从的懦夫(Markey&Markey,2007)。
障碍:得不到的就喜欢
最后一个影响吸引力的因素是人们努力克服障碍以实现期望的基本倾向。心理抗拒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Brehm&Brehm,1981)。因而,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反而想得到更多。
在未婚青年男女身上,研究者有时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行为模式,叫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会更加相爱。或许,久而久之,父母的干涉对年轻恋人日益增加的狂热之爱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Driscolletal.,1972)。当然这种效应,并非总会发生,不过父母在禁止孩子恋爱自由时,的确要三思而后行。父母最好的行为或许是温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干脆听之任之,什么也不做。